APP下载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李艳焦泽昌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体系建筑工程

李艳 焦泽昌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提出了适应东北地区的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交替分段式

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的带动下,各专业在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中,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开发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行业不易对接等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工程施工受气候影响大,一般为季节性施工,而采用典型的“2+1”人才培养模式会导致教学与行业施工不同步。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课题名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B2111181)针对东北地区气候鲜明的地域特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開发,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建筑工程施工有效对接,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1.课程开发的思路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而进行。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对职业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建立在工作过程上的职业能力分解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遵循职业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程序进行课程开发。

2.课程开发的实践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职业分析的需要选择了东北三省76家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网络调查与分析等形式对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和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对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对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修正,对职业工作过程的三个能力维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细化,并借鉴了建筑施工行业的37个技术工种、10个技术员级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培养规格,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职业行动领域。以课程开发专家小组为核心对行动领域进行归纳整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需求,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其他院校的教师一起对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讨论修改,考虑东北地区特有的季节性施工特点,提出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后续的课程实施提出建议,特别是对师资队伍配备、教学设施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建设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并对实训设施和课程资源进行建设,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3.关于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构建的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在建工专业两届学生中进行了试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得了企业的认同。反思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环节对课程开发应加以重视。

3.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做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3.2考虑区域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大多建筑工程施工为3、4月份开工,9、10月份主体施工结束,按照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不易与行业顺利接轨。为了使学生顺利到生产企业参加顶岗实训,我们与校企联合企业共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学生在校的三年划分为6个学段,其中新生入学至大二第二学期中期为前三个学段,主要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大二第二学期后期至大三第一学期中期为第四学段,主要在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训;大三第一学期后期为第五学段,主要结合顶岗实训体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大三第二学期为第六学段,学生至合作企业完成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既实现了与东北地区特有气候条件下建筑施工顺利对接,有效地解决了顶岗实训与为区域经济服务之间的矛盾,又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对我国当前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进一步促进校企联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向丽.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教育与职业.2007.24.15CrMo

猜你喜欢

系统化课程体系建筑工程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