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3-04-29李均
李均
摘 要:农村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要发展好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困扰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才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素质教育;品德教育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很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陈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要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我们必须关注农村教育,必须关注新出现的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一)素质教育——水中望月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素质教育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是一个很难落实的“口头教育”。这是因为: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西部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导致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此从教,教師数量有减无增,特别是缺乏发展学生特长的音、体、美等专职教师。
2.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冲击,农村学生弃学外出打工,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对教师工作的评估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多数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不重视,仍以学科笔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
(二)品德教育——空中楼阁
1.重智轻德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素质教育的掩护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2.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庭教育这一环节相当薄弱。
3.农村地区品德教育基地缺乏,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大。道德说教多,实践感悟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造成“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
(三)教学方式——老调重弹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方式。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体系,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获得课程资源较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厌学情绪——日渐严重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活动的不良心理。由此导致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差,进而辍学。学生厌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
(五)“留守儿童”——情感荒芜
1.学业失教。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老人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亲情失落。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因而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任性孤僻,甚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3.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他们接受,进而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
二、应对的策略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为师生“减负”
1.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2.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以学科笔试成绩论英雄”,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继续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不要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3.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考试次数,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及体育锻炼时间。
(二)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方法上,以平等、商讨的方式,促其加强自我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完善道德品质;在途径上,要注意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班主任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任课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文化服务、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帮困、文明共建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狠抓学习立师德。一学理论,提高认识。落实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氛围,開展读书活动。二学先进,引领前进。组织学习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及本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等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提升素质共进步。三学礼仪,提升气质。践行礼仪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养。
2.加大培训树观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朋友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3.锤炼师能育精英。加大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素养。制订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专家引领,拓展教师视野;开展教学沙龙,引导同伴互助;组织教师讲坛,推广优秀成果。
(四)关注“留守儿童”,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信息。
2.建立“代管家长”新机制。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家的温暖。
3.用真爱感化教育留守儿童。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做起,并对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加快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焦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