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解庄子
2013-04-29后爱萍
后爱萍
摘 要: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中,人们常常讲究窥一斑而知全豹,反对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只是截取文章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与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误解。事实上,断章取义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时利用这种方法反而能从悲观中看出乐观,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因素,对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中《秋水(节选)》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关键词:鉴赏;探究;意义
一、背景探源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为漆园吏,但不久便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灭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二、作品鉴赏
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三、主题探究
1.本文主旨所阐述的道理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客觀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知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采用了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量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与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
四、主旨两面性的认知
《庄子·秋水》的主旨就是通过海神和河伯的对话,借用了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孔子和伯夷来让人明白永远不要自满、自得、自夸,而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阐明对人类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大海的精神。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相关,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这篇文章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五、“断章取义”的特殊性及意义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么的重要,如: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③人贵有自知之明;④有比较才有鉴别;⑤知耻而近乎勇;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⑦自大是由于无知;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
总之,特殊情况下的断章取义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只要我们学会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成分,它一样能使我们从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提升我们的境界。但需斟酌使用:这种理解文章的方式仅仅局限于个别文章,并非普遍适用。
(作者单位 新疆库尔勒第二师二十九团孔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