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面临的矛盾与创新
2013-04-29程健邢珺
程健 邢珺
[摘要]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很多困难,表现在过分利用传统要素禀赋的方式难以为继,承接产业转移引致产业结构落后,以及利用优惠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开放扭曲等问题。内陆地区不能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经验,应当在内陆贸易方式、区域合作机制、引资方式、政府职能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开放困局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43-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研究》(12XJL0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程健(1983 — ),山东潍坊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邢珺(1988 — ),女,山西忻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内陆开放模式的主要特点
我国内陆地区主要包含山西、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13个省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来说,内陆地区的开放是国家启动,市场导向,东西联动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新型的开放模式。与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和吸收外汇能力来发展经济不同,内陆地区的开放更主要的是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拓展与其他各省市甚至亚欧国家的合作空间,促进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陆地区的开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增加而不是缩小区际差异。内陆地区的市场发育缓慢,功能不全,市场配置资源力量弱小,单靠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必然延长开发的阵痛过程而增大开发成本。因此,内陆地区的开放的主要特点是由中央启动,加大投入与倾斜。同时,强调区域内部发展的均衡协调以及各省市之间的协同合作,积极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寻求发展机遇,共同促进开放水平的提升。
二、内陆开放面临的若干矛盾
(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利用与资源环境的约束
内陆开放多以静态的、存量的和单一的资源禀赋作为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但过分依赖低廉价格、有形要素高投入、高消耗增长不可持续,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内陆地区第一产业始终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造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极大滞后。较之沿海,内陆地区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广泛,治理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因此,内陆开放的粗放发展面临与节约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转方式”要求的矛盾。
(二)产业转移承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内陆城市的开放,大多以沿海、沿边城市为跳板,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合作,通常是模仿沿海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一方面为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进入国际先进产业链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影响的挑战。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只是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组装环节的转移,而不是整个产业的真正转移。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长期锁定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产业链上,事实已经证明,跨国公司完整的产业体系往往对本土企业形成挤压效应。有规模而无技术、有产品而无品牌,企业明显缺乏竞争力,无法缩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因此,内陆的开放面临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开放质量之间的矛盾。
(三)政策性依赖与市场机制的建立
当前,内陆地区主要以优惠政策作为支撑的对外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动并激发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由于体制机制及政绩考核因素的影响,内陆一些地方存在恶性竞争和不计招商引资成本现象,形成片面追求外资数量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博弈。如果长期依靠优惠政策性开放,一方面导致要素市场的扭曲以及带来国民利益的大量对外流失,另一方面,致使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下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这种完全依靠优惠政策形成的对外开放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内陆开放的这种政策性依赖面临与科学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培强企业主体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内陆开放的实践要求与开放模式创新
近年来,内陆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开放模式,同过去简单的模仿沿海开放经验比较,注重了突出“科学发展”。但是,在加快对外开放中,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开放”与“转变方式”的互动问题,必须不断用新的实践探索和新的理论维度创新“内陆开放模式”,以“开放换开放”。
(一)创新内陆贸易方式,建立内陆自由贸易区,打造内陆地区的开放高地
内陆地区距离国际市场较远,导致其出口严重依赖于并不发达的物流体系。因此有必要拉近内陆区域与国际市场距离,节约物流成本,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从长远看,在内陆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应当是更好的选择。创新贸易方式,第一步,积极建立内陆保税港区,尽快提高区域出口水平。一是实施若干自由贸易政策,使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联成一体,为内陆地区的区域出口提供便利;二是提高内陆地区的区域物流水平。除了传统的保税仓储业务,保税港区还可发展现代物流集散、配送业务。这些形式多样的物流作业将使保税港区的物流运作不断深化,大幅增加区内物流量。目前,西安、重庆、成都、银川都已经设立了综合保税区,这是国家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第二步,创造条件,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目前的保税区可以开展国内转口贸易,按照国内非保税区——保税港区——国外,或国外保税港区——国内非保税区的产品流向,发展区域出口。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就可以省去“保税港区”这个中间环节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大范围地促进区域出口增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开放。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区,通过开放度极高的贸易、关税、金融等政策,将极大吸引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对区域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效应。
(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大区域经济联合),搭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平台,形成沿海、沿边、内陆开放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在逐步开拓新的国外市场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发展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经济往来关系,注重区域间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面向周边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市场,加强周边省市的交流互动,形成区域内交通共享,人才互用,信息互通,促进区内资源进一步聚集,共同推动内陆地区外贸市场发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点轴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区域零散城市的开放型发展到最终带动周边开放带和区域开放面的经济发展模式,拓展“片线圈翼”的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空间。同时,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扩大与亚欧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内陆地区开放水平,而且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对冲过于依赖沿海开放发达国家市场带来的经济风险,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引资方式,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引进来”,在产业转移中形成沿海与内地互联互补的专业分工关系
内陆地区应当抓住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研发扩散的机遇,引进一批上下游产业链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重大投资项目,重点引进具有自主产权、环保低碳以及具有先进工艺水平和现代制造技术的产业,与沿海及周边国家积极开展合作,对接整合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进行对接,发挥对口联动效益的产业,从“承接制造+产品创新”向“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模式转型,建成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制造业高地。
要以空间延续廉价劳动要素的优势,在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转移中,保持沿海与内地的专业分工联系,建立互补的产业体系,形成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沿海与内地紧密结合的供应链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发挥中国大国的综合竞争优势。出口加工贸易要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多头在外”等多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的一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带动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四)创新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内陆地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要在宏观层面上规范引导内陆地区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战略”、“模式”,统一到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上来,淡化内陆的区位劣势和行政区划界限。同时,还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政府的引导要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内陆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的特殊情况,把握好产业进退节奏,掌握好开放的重点、深度以及广度,引导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内陆地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跨区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区域合作经验,提升一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裴长洪.开放经济新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李继樊.内陆开放型经济理论与重庆实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 钟山.开放型经济研究分析[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 丁瑶.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改革,2008(06).
[5] 隋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