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013-04-29李晓莉杨建平

开放导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对策

李晓莉 杨建平

[摘要]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抓住城镇化这一契机,加快库区生态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生物技术、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激励政策,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构建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关键词] 生态城镇化 三峡库区 生态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65-04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城镇化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协同性研究”(13SKT34);重庆市2012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渝东北翼产业构架及实现路径研究”(2012YBJJ139)。

[作者简介] 李晓莉(1965 — ),女,四川营山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杨建平(1965 — ),重庆涪陵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是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保障,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重庆库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农业产业带。近年来,重庆加快库区传统农业的转型,走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把高效特色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库区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着力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农业产业。库区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区域性的生态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建立了一批特色鲜明、安全生态的优质名牌产品和产业带,除了建成全国最大的柑橘、脐橙、榨菜生产加工基地外,近年来培育了集农业科技、产业、旅游与商务于一身的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库区凭借特色资源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农业产业带,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重庆市政府把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实行了“一贴三奖励”①,对库区龙头企业地方所得税和行政性收费全免等扶持政策,特别授信库区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库区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到2011年,重庆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18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3万个,柑橘、蔬菜、粮油等种植业大户2.61万个,猪、牛、羊、水产等养殖业大户3.07万个,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1.7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创新技术,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生态化生产,并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

3. 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4. 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制约因素

1. 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 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 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 .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 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 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 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 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 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 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 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 、“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 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知识,增加人们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度,明确生态农产品较高的市场定位。同时积极建立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在库区产地逐步建立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保证生态农产品就地交易;发展库区生态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形式;通过建立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原,武广汉,陈雪,王海侠.“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农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开放时代,2011,(9):33-51.

[2] 陶昆.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800家农业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N].重庆时报,2013-07-01(06).

[3] 重庆市农委.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起航[J].城乡统筹,2012,(9):28-29.

[4]王超,张妮.发展绿色金融 建设美好家园[N].重庆日报,2013-07-23(8).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库岸整治工程设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