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论语》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2013-04-29李家文
李家文
【关键词】《论语》 农村初中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06-02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其主张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价值仍历久而弥新,用其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人格、成就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社会和家庭诸多不良因素以及部分学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农村初中生开始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上课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厌学、逃学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思想道德每况愈下
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以及赌博、网络色情文化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较普遍,家庭教育缺失,使部分农村初中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对教师、家长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缺乏起码的礼貌和尊重;有的语言粗鲁,出口成“脏”,骂人斗嘴习以为常;行为举止轻浮,游手好闲,缺乏羞耻心和自尊心。
其二,意志脆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农村生活环境,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把学习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生目标越来越功利化。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在学校“混日子”的人逐渐增多。稍有点上进心的学生也较浮躁,只在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而不在乎知识的掌握,部分学生想获得好成绩,但却不想努力。
其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化
课堂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读”得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读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据,课堂缺少互动和合作,学生表达的机会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重新培养农村学生崇尚礼仪、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很有必要把《论语》适度引入学校,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挖掘《论语》的教育价值:
一、立德树人,让学生从《论语》中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
《论语》在修身做人、敬亲行善、交友处世等道德品质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提出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取富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只把抚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有人养着,对待父母如果没有敬心,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提出对孝敬的见解,着重强调了孝敬父母应重在“敬”。同时,《论语》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还涉及“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避、友善柔、友便安,损矣”指出,与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与谄媚奉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有害。这些内容对农村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从《论语》中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论语》中关于学习和求知的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借鉴学习。如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学习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再次,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此外,学习还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内容对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论语》中也不乏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强调学习要按时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同时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会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一。此外,《论语》还主张学习要博而广,提出要以“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在重视博学的同时,还强调学习重在抓住根本(“一以是之”),间接说明了博学与精学的关系,值得借鉴。
三、积累素材,让学生从《论语》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论语》不仅文采绚丽,语言精粹,发人深思,而且有丰富的词汇,给人以启迪,其中的很多词汇在今天被使用得非常频繁,如“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学生可以把这些词汇积累储存起来,以厚积薄发,将其运用于平时的写作,提高作文的文化内涵。
那么,教师应如何将《论语》贯穿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种做法:
一、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从《论语》中选取一些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制作成条幅、横幅悬挂于校园内,利用校园广播或黑板报、手抄报、校刊等形式宣传《论语》中的经典文化。
二、巧用课堂,拓展探究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论语〉六则》和《〈论语〉十则》两篇课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强化诵读、品味和探究,并拓展到整套《论语》读本,让学生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高声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性情,树立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围绕《论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立校园《论语》读书角,开展读书会;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诵读比赛、成语格言警句征集比赛、《论语》读书心得交流会、“《论语》伴我成长”征文大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深化学生的感悟,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经久不衰,其中的思想精粹、至理常道,无不折射着人文光芒。我们相信,通过有意识的研读和渗透,定能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益终身。(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