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刊2013年目录索引

2013-04-29

南方文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学

点睛

自圆其说/夏烈1.1

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王迅2.1

规则改变/刘大先3.1

批评的敌意/何同彬4.1

批评的“纯真之眼”/何英5.1

走笔至此/郭冰茹6.1

今日批评家

文学未来学: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夏烈1.17

那些曾经年轻的面孔和同期声

——推荐夏烈的理由/王干1.22

夏烈:难以界定的文学身份/海飞1.24

走向虚无的旅程

——残雪小说精神机制论略/王迅2.30

敞亮叙述暗道与探寻精神本源

——论王迅的小说批评/晏杰雄2.34

文学批评道路上的苦行僧——王迅印象/钱志富2.38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

各民族文学/刘大先3.21

理论的行囊,或在批评的路上

——刘大先与他的学术之旅/孟庆澍3.26

幸鹈鴂之先鸣——感触刘大先/关纪新3.33

“历史是精神的蒙难”

——对当下文学史思维的思考/何同彬4.22

激越与沉潜——何同彬的文学批评/黄发有4.26

批评杀手——何同彬印象/黄梵4.28

作家六十岁

——以《带灯》《日夜书》《牛鬼蛇神》为例/何英5.20

职业阅读、边地想象与批评气场

——何英文学批评的一种观感/黄桂元5.25

何英何许人/周涛5.29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叙事传统”/郭冰茹6.31

“缩小”和“放大”的当代文学研究/王尧6.36

批评的灵性/李凤亮6.39

批评论坛

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

——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纪要1.26

苍白:从一个小资的形容词谈起/毛尖1.36

新小资的“底层化”与文化领导权问题/李云雷1.39

死去了的小资时代——读《〈波动〉序言》/杨庆祥1.42

“打工文学”与“壁橱”/李敬泽2.40

打工文学的历史记忆/杨宏海2.43

作者之死与意图谬误

——以“打工文学”为例/柳冬妩2.47

十八个路人/王十月2.50

“打工文学”论辩/郭小东2.52

主持人语/王泉根3.35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问题及引导策略/杨鹏3.35

中国当下青少年文学创作现状及引导策略/张国龙3.38

数字产品与青少年/吴 岩等3.42

青少年图书出版传播现状与引导策略研究/崔昕平3.45

现代文脉与今日写作

——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纪要4.30

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穿越剧的重生与重复/聂伟5.31

意义的链条:从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看怀旧的文化立场

/陈阳5.33

当下青春剧的文化想象与蜕变/张慧瑜5.37

职场·民族·女性:从《甄嬛传》看新世纪的意识形态显影

/袁园5.40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梁庄系列”作品研讨会纪要6.41

当代前沿

“理性万岁,但愿黑暗消灭”:别林斯基的批评

——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读后(二)/丁帆1.6

文学是借助文字来发挥语言奥妙的艺术/郜元宝1.13

2012年度新锐长篇小说七人谈

/张莉 杨庆祥等/2.5

寒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施爱东2.17

时间之上:“非虚构”的历史与人生/张学昕 梁海2.24

要胡适,也要鲁迅——关于《鲁迅内外》/王彬彬3.5

晚年孙犁:追步“最好的读书人”/张莉3.11

“逃兵”主义的现实困境——小清新文化分析/行超3.17

当代文学、革命与日常生活/南帆4.5

“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沈从文在1957——1959年/张新颖4.10

另一种声音

——关于《80后新活力作家文丛》/谢有顺4.15

“新生代”军旅小说整体观/傅逸尘4.17

“新文学的终结”及相关问题/李云雷5.5

小径分岔的花园

——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周立民5.10

当代文学中的“鲁郭茅巴老曹”/程光炜5.16

国史冷吟:“蚕在茧中找到自己”

——王辛笛旧体诗论/夏中义6.5

个体化与共同体危机

——以80后作家上海想象为中心/黄平6.22

理论新见

叙事作为行动: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刘大先1.45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差异性与互补性/于爱成1.50

代际更迭与知青文学的叙事差异/李彦姝1.54

学院化:新世纪文学的趋势与忧思/李徽昭1.58

本雅明城市美学: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空间理论阐释

/段祥贵 麦永雄2.55

新世纪散文研究范式之建立/陈鹭2.60

革命儿童文学叙事中“家长”功能的消解与转换

——以《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为例/谢芳群2.64

作为认同构造的现代文学“乡土”

——以乡土小说派、茅盾、沈从文为核心/李丹梦3.50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新诗审美/卢桢3.60

文学革命或文学游戏

——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研究视角/李遇春4.43

网络文学中的愿望-情感共同体/康桥4.49

文学输出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掌控/杨四平5.45

执着的坚守与开阔的视野

——关于《纯文学的历史批判》/吴义勤5.49

后革命、诙谐与意义重建/王瑞瑞 廖述务5.52

存在主义的“浪漫骑士”——也论王小波/杨经建 阳超武5.56

“第三世界文学”:“寓言”抑或“讽喻”/姚新勇6.49

文学意味着不同的事物

——《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导论/柳冬妩6.55

文学的能量:日常生活与乌托邦/练暑生6.62

岭南“新移民”生态叙述与地域文学的现代转进/陈超6.68

创作手记·名作新读

善画者须作文/黄格胜2.91

乡土中国与现代性——重读《白鹿原》/申霞艳2.93

话里话外的梦/王瑜 原帅2.98

《西行漫记》的叙事艺术/冯结兰2.103

超越时代的爱情歌吟

——重读林子《给他》/乔以钢 罗麒3.108

寻觅生命的景象与灵魂的声音3.112

——以史铁生与蒙克作品为例/郭蕤5.122

《壮锦》与我的2012/黄格胜

为历史而烦/段建军6.98

个人锋芒·重读经典

文风四题/贺绍俊4.55

现实主义的开放与原则/李运抟4.58

散文创作的乌托邦/阮波5.119

对话笔记·打捞历史·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1982:文艺评论关键词

——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的前前后后/刘锡诚1.80

夹着风暴和闪电的台湾文学论争与事件/古远清1.130

海子留下的几个问题/刘春2.85

一本特别的书/李梅2.89

天地有文学,杂然赋流形

——著名散文家王鼎钧访谈录/王鼎钧 张冠梓3.67

丁玲与《讲话》/李美皆4.63

艾青流寓新疆期间的诗歌创作/周呈武4.75

九十年代文学

——从“断裂问卷”与《集体作业》谈起5.60

从象义关系谈小说之“小”/孙方友 孙青瑜6.94

近年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观察与思考/陆卓宁6.135

台湾新世纪文学的“政治时间”与“文学时间”/古远清6.141

现象解读·最新文本·诗坛万象

古老的敌意与新鲜的荆棘

——2012年《诗刊》年度诗选读记/霍俊明1.63

作为生活和信仰方式的诗歌写作

——安琪长诗研究/王洪岳1.70

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诗”景观透视

——兼论“生态诗”之我观/罗小凤1.74

阎纲外传/陈辽1.90

在象征和现实之间——读《丁庄梦》/(日本)田原2.68

生与死的麦比乌斯带

——《丁庄梦》内容分析(韩国)殷美荣2.71

《丁庄梦》里的权力、个人和种种/(韩国)金順珍2.75

超越善恶爱恨——阎连科访谈/黄江苏2.80

沉稳从容而行

——为陈思和花甲之年而作/李辉3.78

陈思和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宋炳辉3.82

最初的相遇——关于陈思和师的一点记忆/刘志荣3.88

学科之外,整体之中

——陈思和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颜敏3.91

“灵魂在每一滴铜汁里”

——雷抒雁诗歌特质的当代性启示/霍俊明3.96

我对新诗的认识/荣光启3.99

爱情路上的五味杂陈

——从萧红《幻觉》写作时间的不确定谈起/孔令刚3.104

吴思敬先生印象/程光炜4.79

吴思敬一二/周晓风4.80

剖析“诗心”播种美

——浅谈吴思敬先生的诗歌评论/李文钢4.81

真诚·宽容·哲思

——读《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刘晓翠4.84

“在天空中凝结成一个全体”

——《凤凰》的风景发现和历史辩证法/杨庆祥4.88

张战及其《黑色糖果屋》/王跃文4.94

“先锋诗歌”的前世今生

——从地方性知识和家族相似性的视角考察

/霍俊明5.75

不合时宜的“还原”

——论20世纪80年代诗歌话语的“转喻”特征

/董迎春5.80

彼岸有界诗意无声

——论转折时期的北岛的诗(1979-1986)/亚思明5.85

浦东的怀旧与乡愁/杨扬5.91

互为镜像的地理与人物

——长篇小说《东岸记事》的审美特质/梁艳萍5.93

浦东浮世绘的文学重构/肖涛5.94

从想象到写实

——关于西藏的两种叙事模式/刘涛5.97

我们所不知道的童年更深处

——重新解读班马/方卫平5.105

记忆的抗议/南帆6.72

《日夜书》中的历史对位法问题/张伟栋6.74

几个50后的中国故事

——关于《日夜书》的对话/韩少功 刘复生6.78

转型后的回归——从《黄雀记》想起的/王宏图6.82

既远且近的距离

——以苏童的《黄雀记》为中心/岳雯6.86

罪与罚——论苏童的《黄雀记》/陈逢玥6.90

关于“‘80后批评家文丛”/陈思和6.103

关于《贾平凹小说论稿》/程光炜6.104

“重返80年代”语境下的“重写文学史”反思/张德明6.106

关于《通三统》/张新颖6.109

接地气和艺术味——周明全的《隐藏的锋芒》/王干6.110

80后批评家的历史际遇与机遇/周明全6.111

绿色批评

“土气”的诗意

——论孙犁小说的另一种精神资源/席建彬1.116

博文写作的文学探寻/艾斐1.120

余华直觉的宗教与艾·辛格的上帝

——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神性的生成/闫海田1.124

乡村世界:有声与无声/张云丽1.126

超越城乡对立的精神生态演绎/马治军 鲁枢元2.115

“无情”解构与“无声”批判的图谱

——论杨显惠的三部纪事系列小说/哈建军2.120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读刘庆邦最新短篇小说集/张冰2.126

抗日故事的另类书写

——评何玉茹长篇小说《葵花》/王春林3.116

《隐身衣》和先锋作家的隐身哲学/董外平3.123

符号·存在·政权

——麦家小说《暗算》中的编/解码阐释/刘晗3.126

这些年,读叶弥/金理4.95

挽救“附魅的自然”

——汤素兰《阁楼精灵》的后现代思想/朱自强4.105

批判·宽容·忏悔/周明全4.108

语言、历史与“雌性”困局

——严歌苓小说片论/付艺曼4.112

独在此乡为异客

——关于甫跃辉短篇小说集《动物园》/李敬泽5.111

面向回忆的敞开

——评韩少功的长篇新作《日夜书》/徐勇5.112

“抒情”作为“史诗”的完成

——关于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种解释/林凌5.115

“德”、“才”之间:才女主体性的建构

——《天香》论/陈树萍6.117

童年时光的魅影

——评长篇儿童小说《格子的时光书》/方卫平6.122

本土研究·文坛评述

撕下“双面人”的面具——映川小说论/吴义勤1.96

独秀南边疆丰富新文学——独秀女作家漫论/黄伟林1.99

回眸背景:“独秀作家群”中的女作家/刘铁群1.104

书写灵魂的重量/单昕1.108

“给我们一个更清晰的背景”/李佳佳 郭俊1.111

理论动态/贺绍俊1.142

常剑钧:当代成绩斐然的乡土剧作家/李春喜2.107

乡土剧作家常剑钧/吕育忠2.109

论剧作家常剑钧的戏剧创作/何玉人2.110

那山、那水、那人/卢昂2.112

痴痴苦守自得其乐/常剑钧2.114

近期文坛信息两题/文波2.142

一个两栖人的自白/陈肖人3.130

自行车群里的“非法分子”——非亚简论/赵思运3.134

西部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学理论价值/简圣宇3.138

理论动态/贺绍俊3.143

心性与品性的本真绽放——读凌渡散文新作/王迅4.118

故乡叙事的新创和异乡人的小说美学

——谈陈纸的小说探索/陈培浩4.121

竹韵悠悠的童年挽歌/李学斌4.125

论白先勇的“文化中国”观/李咏梅4.129

三部小说经由长销成为经典/文波4.142

贺祥麟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特色/麦永雄5.127

桂林文化城与抗战时期文学生态/佘爱春5.131

《红船》中的女性形象/熊素玲5.136

西北草原的诗意栖息与文学叙事/黄叶斌5.139

类型小说写作引起集中关注/文波5.143

消失空间的文学记忆/张柱林6.126

思想在行走——评徐治平先生的散文创作/魏继洲6.128

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磨制铜镜

——刘频诗集《浮世清泉》艺术探微/刘玲6.132

理论动态/贺绍俊6.147

艺术时代·当代艺术视角

三人为一友奇才是能人/黄格胜1.133

黄格胜的艺术观与水墨精神/盘莉娜1.134

写生精神——黄格胜艺术探析/蔡智1.140

“借好者之癖以不朽”:艺术品的收藏与流通/李娜2.131

论石惟正声乐评论的艺术特征/陈鹏2.136

浅谈黄牧甫流派印风的继承与发展/严寒2.138

论洪深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李江4.134

画之韵,魅之美,道之境/冷月4.138

一个人的孤独:文德斯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赵岚5.141

壮锦(局部,中国画)/黄格胜1封底

中国乡村系列·大巴士(中国画)李东伟2封底

游春图(中国画)/杨春华3封底

杨家沟“十二月会议”会址(布面油画)/陈树东4封底

生命(帆布油画)/周氏兄弟5封底

南方洪水·一年一遇(中国画)/黄丹6封底

其他

《南方文坛》2012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1.5

猜你喜欢

文学
野生文学怎么看?
我们需要文学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