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和艺术味
2013-04-29王干
周明全是地道的云南人,这些年我和云南的文学界、出版界有些交集。1994年《大家》创刊的时候,我是策划,且挨家挨户地帮《大家》找主持人,王蒙、汪曾祺、谢冕、刘恒、苏童,一家一家地跑。刘恒曾开玩笑地问:王干得了什么大好处啊,我说:免费,为文学服务。为文学服务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信念,至今也没放弃。《大家》一度很火,之后平淡,再之后消停了。
因为周明全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所以朋友说他想见面,我们就相识了。陆陆续续地聊过几次,发现这是一位有想法、有激情、有才华的80后。80后一度时间被人们视作锋芒毕露、敢说敢为的闯将,但不久有人感叹说80后怎么衰老得那么快。联系到周明全的书名“隐藏的锋芒”,难道真是隐藏了?当然,隐藏的锋芒依然是锋芒,没有锋芒再抖擞也无剑出鞘。
翻看周明全的全书,一看就是一个有锋芒的人,但有锋芒的人往往易天马行空,不接地气。但周明全好像不是那种不接地气的批评家,你能感到他的鲜活,带着地气。在他的论著中关于莫言、老村等富有土地气息作家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他对扎根中国土壤作家的某种偏爱。而在我看来,他的《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一文是能够代表他近阶段评论水准的文字。这是我见到的几乎唯一的关于80后批评家的文字。
首先,80后的批评家作为一个尚未彻底浮出水面的文学群体,周明全能够敏感地觉察到这一潜在的但又具有发展力的文学力量,说明他文学批评的感受力超出了一般的研究者,文学批评的一项功能就是要发现那些潜在的尚未成型又具有前途的文学现象。第二,这篇文章说明了周明全在文学批评方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概括力,王蒙先生说过类似的话,文学批评都是一种概括,当然是有选择的概括。一般来说,那些已经成型的作品、作家、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容易概括分析,而处于动态、发展、游移的正在进行时的文学现象难以把握、概括。一般来说对这种动态的研究需要批评者自身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独特的预见性。我在《批评对我来说,是条鱼》一文中曾经把批评家比做鱼,和文学潮动共呼吸、同跃动,那么周明全就具有这条“鱼”的特性。第三,周明全在体现了某种超越能力,“入乎其内,出入其外”,是一个优秀批评家必备的能力,潜入到文本之中找到文脉气韵,同时又能遨游在文本之上俯瞰、指点,保持足够的客观和冷静,从而得出较为接近本体的结论。《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说的是80后一代人,而周明全本身也是80后中人,一方面为他的观察、描绘、分析提供了方便,有来自第一手的感受和体验,但作为批评家要作为局外人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来看待这一现象。这一点上,周明全显现出他这个年龄少有的冷静客观,显示了一个批评家的超越、腾空的素质。
融入当代生活,沉浸到当代文学创作的河流之中,周明全作为一个评论新人,可以说找到了一个好的立足点。这就是接上当代文学创作的地气。他的文字常常充满了激情,有时还带着诗意,这和他与当代现实拥抱的姿势有关。另一方面,与周明全的前知识背景有关,这就是他原先是学艺术的出身,这让他的文学评论不可避免地带着艺术气息。将艺术批评、艺术分析、艺术鉴赏的元素转化到文学批评当中,也是他的文字显得鲜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当代文学批评缺少的就是艺术气息,而这在中国古代文论那里,艺文是相通的。苏东坡是大文学家,他的“胸有成竹”的著名理论,正是从绘画出发的。刘熙载的《艺概》是非常优秀的文艺理论经典,他的很多落脚点恰恰是艺术本体。在周明全的评论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到他艺术化的尝试。
作为一个非学院派的批评家,周明全批评涉及的领域很广,很宽,也很杂,不像一般的博士论文在一个问题上深入挖掘、旁征博引。这自然会影响他的思想的深度和阐释的严谨,但如果我们用教条的锁链将他的翅膀捆缚起来,他的锋芒恐怕就不是隐藏的问题了,而是平庸、俗套和无力。所以,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四处飞翔的雄鹰?还是看到一个低头啄米的小鸡呢?
据周明全说,他把我二十年前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方的文体》看了好几遍,还圈圈点点(现在这本书他送给了我,我能感到书上留有他的体温)。如果果真如此的话,看来他文论的一些不足,还与我有关。相信他今后会有能力消弭那些不足的,这是一个年长的评论人的祝福。
2013年6月22日于润民居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