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3-04-29张东明
张东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中、高年级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偏重写的情况,疏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和语感的培养,脱离了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目标。语文教学中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费时费力,劳而无功。须知,语文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刘勰也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都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字、不读破词句、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字词的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出语感。在朗读教学中,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了优美的文字描绘大自然的风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容易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在指导上,要引导学生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把握。如,教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从而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緣故。如此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循,朗读能力自然会提高。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审美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感受其间的音乐美。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的美,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加强学生朗读思维的发展
古人云:“口诵心惟。”这里的“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去判断事物。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熟悉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如果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会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青海互助哈拉直沟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