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
2013-04-29曾丽艳
曾丽艳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他认为重在提问,以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利用课堂设疑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是当务之急。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艺术。现就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举隅说明。
1.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到启发,很快就理出了思路,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最后,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就不要直接问。比如,在教《愚公移山》时,“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也叫曲问。欲问此,先从彼开始,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鹂道元)时,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除上文提到的五种提问艺术外,还有‘创造式提问、“情境式提问”、“剥笋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演绎式提问”、“追踪式提问”、“铺垫式提问”、“质疑式提问”等等。根据教材的需要,能正确设计问题,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