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的分析
2013-04-29朱秋荻
朱秋荻
摘要:高职院校将在下一个工作目标中加强区域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创新及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院校实施三方面,探讨了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的策略,以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 分析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产业化升级,原因在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作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要想突出院校的教学特色,就必须时刻关注、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确定本校的教育定位,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成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一、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国家政策要完善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对200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进行了重点扶持,重点改革和建设了一千多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校企合作、有社会认可度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条件装备和产业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各地因经济基础的差异,会存在引导性政策的不同及实际操作可行性的差别。
二、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地方政策要革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应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地方法规,建立可行的长效发展机制。在江西省政府及商务厅的支持下,我省大部分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2012年都完成了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工作。在省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企业与院校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权利与应有义务,设立了高职教育的合作发展资金,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牵头,学校、行业、企业等多部门协同、紧密联盟型的发展模式,使培育区域性服务人才成为一个长效机制。但是,有些地方性法规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美,在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三、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院校实施要创新
在合作办学方面,如何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是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院校自身来讲,“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纪律观念,提高学习能力是首要目标,但教师也不能忽视职业品格教育,它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2)从教学来说,教师应加强对地域性企业需求的调研工作,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操作性强的课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的比重,或者安排一些短期的实习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合作完成订单等,可以使学生在类似实际岗位操作的工作环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从教师自身来说,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如果教师不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最新的专业知识,会导致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
此外,学校还可以经常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规划和将来都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