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社会实践
2013-04-29陈思刘金厂孟长海马赟杨文胜
陈思 刘金厂 孟长海 马赟 杨文胜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投身基层,参与社会生产、社会服务及社会调查的初步体验,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通过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内涵,对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药类大学生,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66-03
作者简介:刘金厂,男,副教授,学工部部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等部委2012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应“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益于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项基本任务,有益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但是,如何使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如何广泛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使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问题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和认真思考、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它以真实、具体、丰富的社会为大课堂,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学习参观、科技发明等活动,紧密地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然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运用,才能被大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模式。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社会,在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贡献社会的同时,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了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主动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2.社会实践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当代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不十分了解,虽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仅靠校园内的课堂宣讲是欠缺的,必须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通过走进社区、扎根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全面了解国情,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与现实结合,便会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其现实意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拥护党的政策,并能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社会实践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
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普遍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等局限性,大大削减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直接检验青年学生的思想是否同客观现实及发展趋势相符合,从而帮助他们以正确思想的指导自己的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更充实在实际的生活中。
二、“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路径的探索与成效
1.基本思路与目标
既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一直以来,我院按照“全员参与、项目化运作、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的工作思路,自2009年开始,陆续开展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以医疗卫生服务、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中药材种植以及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调研学习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县、乡医药卫生单位建立了500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回家乡所在地的社会实践基地,就近就便参加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为主题的学习调研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实现思想成长、学习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认清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中医药类栋梁之才。
2.活动成效与体会
我院大学生暑期“扎根基层”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推进,深受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扎根基层“受教育”。在结合自身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层服务锻炼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浓郁。因为,一方面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了实际技能,自身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得以提高和丰富;另一方面带队教师在义诊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使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病人,习得诊脉、血压测量、X光片识别等各项知识,还深刻理解了“仁心、仁术、仁爱”的真谛。同时,学生在服务基层、服务家乡的实践活动中,看到了乡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更好地认清了基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激发其更大的学习热情,为将来到基层就业发展早作准备。
(2)锻炼技能“长才干”。对于医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切实的临床实践做保障,理论知识是难以被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扎根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实地见闻、实地操作”。骨伤专业的一位学生在实践心得中写道:“其实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医学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上岗前的最佳训练。”对于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七天的锻炼和学习,每位队员的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熟练地掌握了测血压、拔火罐、针灸等基本技能,增长了临床经验。而对于上山采药的药学专业学生来说,队员们在活动中辨识了大量只见过图片未见过实物的中草药,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辨识中草药的基本技能。
(3)送医送药“做贡献”。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基层老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社会实践之校级医疗小分队是由专家、教授带队,由富有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他们先后奔赴河南省的多个县市医院和乡镇村庄进行义诊活动,为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咨询,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为基层培训医务工作者。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且被《中国中医药报》、《医药卫生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河南教育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陈建名,李晓兰.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学术交流,2012,(6).
[8]周文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3,(2).
[9]姚孟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