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的受众反馈
2016-11-18袁铎
袁铎
【摘要】作为多媒体时代的受众反馈,探讨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这种认同与践行的传播引导与不断深化应该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现状之上。以粤西大学生为例,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状况呈现出总体正面的基本态势,情感认同水平较高。主要问题在于日常践行力度不大,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是影响践行力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度,需要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主体性和个体意识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紧密结合,改善大学生成长环境机制并构建高效顺畅的成才平台;需要充分发挥作为正面传播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于社会实践之中,以此实现其由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和实践认同。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大学生;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
一、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时期的多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和思想引导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求“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①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传播与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②。因此,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对于大学生自身和全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真性反馈与及时反馈的角度分析,通过有效传播,对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引导与不断深化,必然需要具有很强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引导与深化途径,这些引导与深化途径应该立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基本现状之上。那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怎样?反馈了怎样的信息?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何在?需要采取哪些更具实效性的措施?带着这些具有迫切性的问题,本课题组以粤西大学生为样本,展开了相应的深入调查和严谨分析。
本次反馈调查以地处粤西的岭南师范学院和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本科生为样本对象。以粤西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颇具代表意义。因为粤西大学生来源多样化、成分多元化,既包含了来自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也覆盖了为数很多的来自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既包含了来自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大学生,也覆盖了来自内陆省份地区的大学生;与动辄以“985”或“211”高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对象不同,本调查的样本对象更加鲜明地代表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非“985”或“211”高校大学生,因此具有更大的样本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19份,回收率为87.30%。调查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其中男生77人,占18.4%,女生342人,占81.6%;大学一年级本科生303人,占72.3%,大学二年级本科生116人,占27.7%;文科生330人,占78.8%,理科生89人,占21.2%;来自城镇家庭的学生277人,占66.1%,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142人,占33.9%;中共党员学生41人,占9.8%,非中共党员学生378人,占90.2%。调查过程采用统一的专业调查指导用语,强化对整个过程的客观性监督,所采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自动处理。
二、反馈生成:基本现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调查反馈的各项数据结果分析,粤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状况呈现出总体正面的基本态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水平较高,属于具有积极效应的积极反馈。
调查结果显示,66.3%的粤西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粤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认知情况调查项中,有2.1%的比例“非常了解”,57.8%的比例“比较了解”,两项合计占总受访人数的60%,体现出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已经了解。但也有36.8%的比例和3.3%的比例分别为“基本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宣传深化工作还有待加强。对于粤西大学生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8%的大学生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第一重要途径,31.1%的大学生以包括电视、报纸、广播和书籍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作为第一重要途径,23.9%的大学生以包括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兴媒体作为第一重要途径。这说明大学生以思想政治课程和传统媒体作为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也在逐渐地普遍接受。
粤西大学生在总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水平也总体较高,这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三项调查统计的分值分别为2.85、2.67和2.62,总体平均分值为2.71。这不仅体现出粤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情感认同度,也说明大学生对以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现出普遍认同,对以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对以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为主要内容的个体层面的价值目标也都表现出值得肯定的认同度。在以性别和年级作为分组变量的进一步调查中,结果显示在性别和年级的变量之下会产生不同的数据结果。在性别变量之下,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高于男性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之下,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高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持有更加明显的情感认同。
三、及时反馈:主要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最终需要落实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从宣讲、阅读等活动现场的情况搜集来看,反馈数据虽然体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状况呈现出总体正面的基本态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践行力度不大,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是重要影响因素,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未以身作则、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可以直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认同效果。调查反馈显示,在性别变量之下,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差别不大,男性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略低于女性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之下,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高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但是性别变量之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分值为2.41,年级变量之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分值为2.43,这两项分值都不算高,说明大学生在保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还有待提高。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的现状产生了影响?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客观依据,调查问卷中特意设计了相应的单项选择和重要因素排序题目。重要因素排序题目要求应测者对设计好的若干因素以重要性作为主要依据进行由重要到次要的排序,用SPSS19.0统计每项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概率。结果表明,在影响粤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主要因素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被高达38.9%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被12.4%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被17.4%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三重要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被高达30.3%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被高达37.9%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被10.7%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三重要因素;“网络文化的冲击”被11.9%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被21.2%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被25.1%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三重要因素;其他诸如“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个人因素”等选项的选择率大都不足10%。这种情形说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构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的最重要因素,而“网络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么大,“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更小,其第一、第二和第三重要因素的选择率分别仅为2.4%、6.0%和9.5%。这也直接说明对大学生耳濡目染的、也更具有直观感受性的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形成了多重的、深刻的影响。
与这种情形有所相似的是对大学生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调查。考虑到毕竟还存在着少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认同现象,这种现象虽然远非主流,但也应该受到必要的重视,因此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测者对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选择,这为客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的影响因素的调查设计相似,受测者对设计好的若干原因以重要性作为主要依据进行由重要到次要的排序。结果表明,“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未以身作则”成为最重要的原因,被29.8%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也同样被29.8%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两项之和为59.6%;“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选项被21.3%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被6.4%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两项之和为27.7%;“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被19.1%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一重要因素,被6.4%的大学生选择为第二重要因素,两项之和为25.5%。值得注意的是,有23.4%的大学生选择“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会吃亏”作为第二重要因素,有36.2%的大学生选择“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反差非常大”作为第三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还有待加强。
四、正确对待反馈:对策思考
从本次反馈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总体认同的态度,这反映了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已有明显成效。但是在情感认同转化为实践认同和行为认同方面还有亟待提高的空间,如何克服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的消极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同时,如何扭转那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认同的现象,也需要相应的科学对策。为此,结合《意见》,本研究形成了相应的思考和若干对策。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当代大学生群体自我主体性较强,个体意识不断强化。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主体性和个体意识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大学生成长环境机制并构建高效顺畅的大学生成才平台机制,是增强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意见》指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③这为化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中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从目前情况来看,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架构,都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良好的载体和途径,缺乏“接地气”的有效机制。这意味着相关制度的保障不够、具体措施落实不够,激励机制也还需要健全。打造完善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机制和顺畅的成才平台机制需要结合当前时代新媒体的舆论工具,探索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信息手段和资讯习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途径。
加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力度,仍然需要充分发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功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④从本次调查结果的相关数据来看,高达39.8%和27.1%的大学生分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重要途径和第二重要途径,21.0%和22.2%的大学生分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师在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也在部分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各有29.8%的比例将“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未以身作则”选择为尚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重要因素和第二重要因素。与此相关联的是本次调查的另外一项数据表明,更多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比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具影响力。该项数据显示,45.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拥有更大影响,43.9%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大,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及其持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都需要实现以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着眼点的深度改革,强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任何相关的观察、反馈、搜集、分析,都最终归结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与实践认同及内化之后的实践转化。因此,走向社会实践,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融会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是必然路径。《意见》强调,“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⑤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的理念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1]本次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和方式仍然严重依赖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当前高校的培育方式具有单一化和机械化的特点,这是亟待改变的现象,渠道和路径应该多元化和实践化,不再仅仅停留于口头说教和课堂教学。大学生群体虽然各具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经历,但是社会实践却是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化和行为化的共同过程。因此,在信息渠道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必须利用种种传播手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功效,进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和实践认同。
[本文为广东省2014年度理论粤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T1442)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GD10XMK06)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④《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⑤《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芮国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授,博士)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