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4-29顾晓伟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顾晓伟

摘要:在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动态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动态能力集进行分类,对基于动态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动态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16-0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达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高职教育是在政策、规章、制度、设施、师资等条件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储备力量迎接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大家的共识是要发展新的技术,但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人的配合。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这就要求我国劳动力的素质能够不断升级,而解决之道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对理论指导的需求,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动态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某种类型的教育中,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学校具体的教育实践总结。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①目标——方式说。此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总和;②结构——方式说。此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③总和说。此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实施过程及评估方式等的总和。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特别强调实践性特征,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并服从实践需要。从培养目标来看,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从培养方式来看,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职业行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职业技能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社会职业能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本研究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具体包括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

二、动态能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能力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Teece,Pisano,and Shuen首次将“动态”的观点引入到能力的研究,并正式提出动态能力这一新概念。Collis对普通能力和动态能力进行了区分,提出动态能力是对普通能力的变化速率的管理,并且提出了“二阶”、“三阶”乃至无限“多阶”能力的概念。Teece,Pisano,and Shuen认为“动态”是指能够对能力进行更新以实现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一致的才能。Winter进一步指出,动态能力更加关注变化,是二阶、三阶乃至多阶能力。Helfat 和 Peteraft开创性地提出动态RBV,用能力生命周期来解释能力如何诞生、成长和演化。Zahra,Sapiena 和 Davidsson对动态能力和普通能力进行了区分,指出动态能力是改变和重新配置普通能力的能力,Wang和Ahmed认为动态能力并不仅仅是流程,还包括嵌入组织流程的隐性因素(如技术诀窍和领导能力),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三个主要组成因素,即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能力就是个人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社会对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为适应社会、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的动态需求,个人应具备动态能力。结合企业能力理论,本研究将动态能力界定为“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三、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动态能力集

根据动态能力的内涵,结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现状,笔者认为,高职生应具备的动态能力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1.专业能力

高职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具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专业上所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并完成工作的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外语能力。

2.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在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沟通技巧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处理、解释他人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的能力,沟通、说服、协商和劝导别人的能力,与他人磋商,并达成建设性成果的能力。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能适应环境并引导改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不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除了能适应新的、非常规的、迅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还能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状态。

4.学习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应变化的环境,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概括来说,学习能力可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能得到所需的知识;知识吸收能力是指能分析、处理、解释并理解所获得的知识;知识利用能力是指储存、取用所学知识,或是能整合、结合、制度化所学知识并加以利用。高职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习速度快且效果好,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知识过程中能不断创造新知识。

5.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获得新的技术或流程、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可分为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创新能力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职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新目标市场的开拓能力、生产流程的创新能力、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产品功能的创新能力及专利的获取等方面。

四、基于动态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应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调研,确定各专业具体所需的动态能力集,然后根据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所需的动态能力,并根据外部环境、企业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行业、企业合作,确定具体能力

高职院校可与行业、企业合作,获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信息,了解社会、行业及企业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明确学生在校期间需重点培养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2.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动态能力

在专业调研和确定所需重点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通过工学结合强化、提升动态能力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高职院校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工学结合,融学于做,学做合一,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动态能力。

4.通过各类竞赛检验动态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与工作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应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各类竞赛对学生的动态能力进行检验。

5.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需求,对各类能力进行动态调整

高职院校应随时了解各方面信息,根据外部环境的转变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学生的重点培养能力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ollis DJ.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 Special Issue,1994.

[2]Teece DJ,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

[3]Teece D.J.,G.Pisano,A.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4]Winter S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

[5]Helfat CE,Peteraf M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

[6]Zahra,Sapienza and Davidsson.Entrepreneu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

[7]Wang and Ahmed.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

[8]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9]宋官东.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10]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连锁餐饮企业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