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施STS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013-04-29方清华
方清华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成为重中之重。探讨初中物理实施STS教育的探索过程与实践过程。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教育提供一点借鉴,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STS教育;STS教育的探索;STS教育的实践
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首字母缩写,即将科学、技术、社会共同纳入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将这种教育方法纳入物理教学中,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物理教学的要求。能够为学生树立新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
一、物理STS教育的探索
STS教育起源于美国和英国,而我国的STS教育开始于1985年,仅出现了20多年,所以,在我国是一个新概念、新名词。但是,由于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紧密,所以是教学最适合的方法。
1.物理STS教育内涵解释
物理STS教育中科学代表着自然科学,它不仅从理论上对技术的原理进行解释,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自然环境即身边所发生事的探讨,从而使其中的物理原理更加烂熟于心。技术的目标是对世界进行改造使之更加地适应人类的生活需要,所以,将技术融于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所用物品的技术原理进行深入探讨。科学的根本目标是探知我们的社会,所以,加强学生对社会认识是必要的,使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的缺陷。
2.物理STS教育目标
首先,STS这种新式物理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用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实施物理STS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使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树立现代科技意识也是实施物理STS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而不仅限于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第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毕竟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第四,如果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我们学习多年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培养一种态度和习惯,许多在上学时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那么,我们培养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习惯呢?我认为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而这种科学严谨的生活习惯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3.物理STS教育的特点
首先,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物理学习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学习,而可以真正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次,STS物理教育使物理与本国甚至本地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样学生不再认为物理与自己的距离是遥不可及的。最后,STS物理教学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将学生的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大有帮助。
二、物理STS教育的实践
1.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应当使物理STS教育中国本土化,在上课的过程中穿插着将中国曾经的物理学成就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中国曾经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的物理学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国的科技成就具有认同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选修课的课堂上将物理真正的扩展出去,使学生真正了解当代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技术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物理STS教育也是一個不错的方法,毕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自主选择,老师可以进行适当地引导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透彻理解。
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理实施STS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一,根据我国现在初中的师资力量,能够胜任物理STS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又成了重大任务。其二,由于经验不足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所实施STS教育的深度也不好把握,老师不知道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接受到何种程度。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认真探索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从而确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其三,学生真的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吗?初中的学生本质上还只是一个孩子,而孩子的本性就是爱玩。STS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比较多,谁又能保证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单纯只是为了好玩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老师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但要使学生觉得好玩,而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总之,物理实施STS教育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对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在物理教学中坚持实施STS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杰.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10).
[2]王慕镇.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策略[J].中学物理,2011(6).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