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历史课中的作用
2013-04-29刘亚丽
刘亚丽
摘 要: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史料;阅读能力;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说到材料分析题就头痛,不知如何解决。做了很多尝试,后来发现让史料走进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初中阶段史料的选择很广泛,就课本而言有历史地图、导言、文献资料、图片、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课外的更广,如顺口溜、影视、典故、诗歌等。无论课本的还是课外的都可以作为史料运用到课堂教学。那么,史料在教学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乍看阅读好像是在谈语文,实则不然。历史课中的阅读也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从无知变有知,从求知变获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搜集处理信息,認识世界,发展思维。例如,在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有这样一则材料“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这种决心需要读来表达,如果平铺直叙地读,这就是一封普通的信,撼动不了侵略者的野心。但如果用铿锵有力、拍桌而起的语气去读,这封信就可以让侵略者为之一颤,我们在心理上就占了上风。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记住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并且迫切想知道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看来读在历史课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历史教学中适时地阅读历史地图,可以使抽象变形象直观,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例如,我在讲述《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充分利用了战国形势示意图,把其制作成课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两个知识点进行了动画处理,让晋国在地图上一分为三,学生通过读图知道韩赵魏的来历及位置;齐国易主利用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学生通过读图知道齐国的位置版图都没有变,只是换了主人而已。另外,学生通过读图也知道其他三国的地理位置啦!最后师生又根据这齐国的地理位置编了顺口溜。又如,在讲述《战略大转移》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的战略,我把其制作成课件,利用箭头的变化演示我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锦州,截住敌人向关内撤退的路线。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战略战术,而且也知道了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被解放的地区、历史意义。合理使用历史地图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还能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呢,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是过去时,是死的。老师照本宣科地去讲,学生就不爱学嘛!所以利用史料激发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剪辑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撞向日本敌船的片段,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他不畏强暴、英勇作战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你看,不用老师去逼,学生也能主动学。史料选择的恰当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让知识化繁为简,能让被动变主动。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合理使用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今的社会是讲究效率的社会,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校就学会高效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细究教材。新编的历史教材增加了小字部分、文献材料、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精美图片、活动课。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他们作为史料。例如,在讲述《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我大胆地把活动课中《乔的笑》作为史料,引发学生思考:他因什么而笑?他的笑发生在哪年哪一会议上?他的笑说明了什么?巧妙地搭起教材和史料之间的桥梁,学生恍然大悟,教材与史料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史料的理解知道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也从侧面领略到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要适时地归纳他在外交上的贡献。学生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的知识,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合理的使用史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教材的机械叙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马丽娟.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