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的奇思妙想
2013-04-29王斯
王斯
一、先声夺人记忆法
歌曲式: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时,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音乐一起,学生立刻就热血沸腾了,然后让学生通过歌词,想一下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南海边画的圈指的是哪?后来这个圈又是怎样扩大的?如此一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角色式:这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式的问题。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教师会问:“假如你是一个宋朝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呢,为什么?”这是以第一人称角色化再现当时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轻松地消化了此课内容。
故事式:教师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小故事,使学生进入情境,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先讲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接着说这二人都是夏朝的著名人物,而夏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它是怎样统治的?其后是哪两个朝代?它们又是怎样统治的呢?这样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了记憶的迅捷性和持久性。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很难记忆,学习中我们不妨加以归类,既方便了学习,又加快了记忆。
对称法:AAB型,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ABAB型,如1818年马克思的诞生日;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ABBA型,如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991年苏联解体;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数轴法:公元前和公元后在数轴上正好相反,一目了然。如,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制崩溃,公元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崩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通过数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晰可见,记忆犹新。
对比法: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等差法:指历史事件相隔同样的时间。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分别是1921年,1922年和1923年,都相差一年。如,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1851年金田村起义,两者相距十年。中法战争是188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开始,两次战争也正好是十年。
对于一些时间上没有规律的历史事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使之有规律,便于记忆和掌握。如,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10年探索时期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的探索。成功的探索是“双八”,即八大和八字方针。而失误的探索是“双三”,即“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如此一来,既起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又增强了记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身临其境记忆法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作用是它的借鉴功能,但有些历史知识既复杂又抽象,学生很难领悟当时的所作所为,不理解又谈何借鉴呢?因此,每每讲到这样的课程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排演历史剧、推荐小老师、举行辩论赛等。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分为正反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辩题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正方同学认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人非圣贤,尽管秦始皇大兴土木,徭役沉重,但还是认为他功大于过。反方同学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徭役繁重,万里长城也不是秦始皇的功劳,而是广大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所以认为他还是过大于功。通过这场辩论,让学生对秦始皇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培养了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人物的观点,同时还让学生在参与中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知识,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