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同理心:教育为了美好生活

2013-04-29姬冰澌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同理心教育

姬冰澌

摘 要: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感同身受的心态。其实,同理心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对待世间万物也应该有同理心。唤醒人们的同理心,唤醒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同理心,让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得愈加美好,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同理心;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5-03

2013年刚刚开始,中国中东部地区都深陷雾霾之中。在石家庄持续11天的雾霾天气中,最严重时能见度不足100米,空气重度污染,专家给老百姓唯一的建议就是“尽量减少外出,出行注意安全”。持续的雾霾天气,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

全球气温的上升、森林的消失、物种的灭绝、永久冻土的融化以及石油泄漏等,工业时代给人类环境带来生态系统的毁灭,最终人类将难以幸免。人类早已意识到单纯追求经济飞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只是难于正视问题。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拥有多种绿色能源和新经济模式下的世界,提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他认为在以石油、煤炭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后阶段,能否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决定着避免灾难性气候频发,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中国而言,不论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不会到来或者何时到来,我们都要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成果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如同工业时代我们的祖辈们摆脱土地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大规模涌向城市,成为工人或自由职业者,我们也要做好摆脱工业化生存方式的准备。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导致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商业模式的改变,还将导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全方位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换言之,如果一场革命没能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那么这场革命就不算成功。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人们原有错误的观念,培养有合作观念、环保意识、承担责任、懂得生活、理解他人的“新人”。

一、什么知识更有价值

1861年,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他批判英国古典主义教育的虚伪与装饰性,当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迎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求,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主导着我们的社会。

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电脑、手机、U盘、液晶电视随处可见,影院中3D电影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D打印机让你的家变成一个小工厂……中国已经错失两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时机,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为了构建以新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基础设施,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不敢止步。

2013年两会,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代表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带来自己的建议,即从教育观念转变,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终身化“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体制改革的详细阐述,为教育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指出了方向。但一些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风能、水能、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上远不如石油与煤炭稳定、便利,我们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可能很快在中国发生。其实专家们争论的重点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会发生,他们的焦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可是石油不会永存,煤炭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里不论中国是否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要做出改变。

里夫金等一些有识之士预见,智能技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会大规模替代人力劳动,就如工业时代淘汰奴隶劳动一样,这对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提出巨大挑战。中国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得不考虑工业时代遗留下来数百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如果学校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学生上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这绝不可能培养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所要求的“新人”。 “真正知识是大家要一起承担的责任,为人类全体的福祉和整个地球负责。”[1]

二、同理心的特殊价值

笔者很欣赏杰里米·里夫金的一个教育观:“把他们的经历结合起来得到的结果要比一个人思考的结果更理想。”[2]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改变世界》一书中多处提到“同理心”一词,“社会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同理心是社会的粘合剂,虽然人口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人化,同理心却使人类跨越宽阔的地域,结成亲密的纽带,这样整个社会就团结一心了。”[3]杰里米·里夫金以布鲁克林科技高中的学生和瑞士温特赫尔李氏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的一节虚拟课堂项目为例,通过在线聊天、视频会议和公告栏,他们交换看法,相互提问。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的思想得到交流,增强了同理心,人性中的关爱、热情、合作与相互依赖在他们身上不断成长。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如果老师能让这些经历得以共享,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比最终体现在试卷上的得分更有价值。“我们的经历和相互关系越多元,我们就越容易理解现实,越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是如何融入整个大背景的。”[4]

2004年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心理学教授韦斯伯格和其同事完成一份针对300 份科学研究的分析报告,获得两项重要结论:加入社交技巧及情绪管理课程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比没有上这门课程的学生至少高10分;违反纪律问题的发生率也减半。[5]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这种同理心又唤起他们的“亲自然情结。”——亲近自然,将大自然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曾任洛杉矶市副市长的美籍华人陈愉当任期四年满后转入企业,在与世界各行各业的领导们合作中,她所学到的是,“这些领导者并不是其所在机构中智商最高的人,他们没有获得最高的名次,也没有在考试中获得最高分。他们之所以能够登上顶峰,是因为他们具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他们工作的能力,而这种吸引力的根源便是同理心。”[6]

现在很少有事情是能够单独完成的,即使一个人在写论文、做研究,你搜集的资料也是通过互联网的分享。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想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在注重生产效率的工业时代里,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高效的劳动者,选优拔能的考试强调个体的竞争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解在于财富的积累。当我们生活真正富足起来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每一个人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只有和他人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种与他人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就是同理心。可是学校就一直在教导我们如何走向成功,却没有真正培养这种重要的技能。

三、亲近自然,唤醒同理心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同理心,生来就有亲近自然的本能,问题就在于我们该如何唤醒和增强这种能力呢?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新的经济模式必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际上里夫金提出的“分散合作课堂”与“扁平式学习”正对应我国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国于2001年就已经开始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深化,我国早已意识到时代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只是难于付诸实践或者效果不令人满意。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一代在社交网络里分享彼此的心情与状态,他们热爱交流,寻找认同与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交流与互动的环境,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发生于人们之间经历的共享。

与其在学校建立英语、数学辅导班、牛顿科技创新培训班,不如让学生和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来探讨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生活,或者请专业人员与学生们对话了解真相。例如:在中国13亿人口中,70%的正在饮用污染程度不断加深的地下水,原因何在?水污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哪些伤害?中国癌症村的分布是否与此有关?雾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大范围出现这种天气,如何预防和治理?多年的退耕还林是否会减轻今年的沙尘暴?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知识得到积累、思想得到深化,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同理心就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唤醒,学生之间相互传递这种思想,回到家他们把同理心的意义告诉父母,父母又把这种同理心带到社区、单位。同理心在同辈之间,代际之间得到传递,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并把友善延伸至生物圈。

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城市里,每天奔波于地铁与公交车之上,不论在单位还是家中电话、短信、邮件、MSN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与眼睛,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都在减少,何况是大自然?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很可能是与自然分割造成的。我们不再像祖先那样畏惧自然,我们具有生物圈保护意识,希望重获“亲自然情结”。那么教育就要思考该如何给学生一个机会,增强人类与自然的联系。

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在一张堆满厚厚一摞书的小桌子上埋头苦读,下课了也不愿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放学对一些孩子来说只是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培优补差一个都不能少。周末是与网络游戏、电视为伴的一天,即使有个聚餐,手机也不离手。“大自然缺失症”在中国很普遍,这与家长有关,更与我们的教育有关。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向学生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长大后他们只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却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知识才有力量。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个3D打印机可以造出你想象的一切,但它永远打印不出一个大自然,也无法取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教育要加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扩大“同理心”的范围。

四、教育的基本任务:唤醒同理心

我相信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一样的,教育需要不断的改革以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特别需要改革与第三工业革命相配套的教育模式去改变人们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变革之中。未来,活着不仅仅为了生存,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

当下中国越来越多专家与教师正在进行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与尝试,希望能在知识的学习与自然的接触中找到平衡,把生物圈保护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教育不仅传播知识,增强学习技能,“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来进行思考并身体力行。”[7]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创造一个充满关心和理解的环境去感染学生,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同理心。

参考文献:

[1] [4]徐 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2).

[2] [3][7] 杰里米·里夫金(美).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58、248

[5]佚 名.美研究发现学生社交能力与学习成绩成正比[J].世界教育信息:时事聚焦,2010,(11).

[6]陈 愉.一心想成功会让我们失掉什么[J].意林:成功之钥,2013,(03).

[8]徐 莉.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 应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7).

[9]徐 莉,宋俊骥.教育必须实现全方位的转变——访华中师大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J].教育科学研究:2013,(06).

猜你喜欢

同理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之同理心的培养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