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运用小组学习
2013-04-29张华斯
张华斯
摘 要:一般的,一节课设置五个环节:预习环节、展示环节、反馈环节、谈成长感悟、复习环节。通过小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大胆发言;激励;表扬;奖励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这一观念的树立,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允许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适应人类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探究出“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学习模式营造了一种共同学习的气氛,增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学习使学生轻松乐学,使课堂活跃有生机,使学生学习效果高效。下面我从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谈谈小组学习的运用。
一、预习环节
1.课前准备材料。学生根据学案,研读教材,准备材料,由小组长负责,对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好充分上课的准备。
2.探讨预习思考题。小组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已做了的预习思考题和质疑内容,研讨教材,进行小组内共同探究,查漏补缺,开展“兵教兵”活动。
二、展示环节
1.基础知识展示。针对预习思考题,老师分配各小组汇报,各小组选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答案。其他同学边听边补充,老师对汇报内容及时点评。在小组代表发言中,出现了大胆,声音洪亮、姿态大方的发言者,即使回答错误,教师在这方面也要给予鼓励,给学生自信,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对于疑难问题,或学生回答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释疑。
2.能力提升展示。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小组积极参与活动,提升能力。老师分配每个小组一个情景,让学生拓展知识,各小组可运用小品表演、唱歌、跳舞、小调查等多种形式,使自己认识、体验、践行,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从而焕发学生各方面的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共同进步的凝聚力,促进道德生命自由成长。老师及时点评,并奖励不同的分值,最后再选出两个优胜组,分别再给予表扬或奖励。
三、反馈环节
针对反馈练习题,老师先把题分配给小组,回答正确的,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其他学生可以抢答,根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奖励不同的分值。
四、谈总结感悟
学完本节后,各小组谈成长感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各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学生自主站起来谈,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奖分,对谈得全面好的学生,给予更大的鼓励。
五、复习环节
1.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老师设计好复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背,学生通过反复听、反复读、反复写等方法进行记忆;小组内两个同学结合,彼此提问,回答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可以提示,这个过程中有着隐性的竞争,能刺激思维,提高记忆效果。
2.各小组互相挑战,复习题谁先会背就给予对应监督组的组长背。下课前两分钟统计各组会背的人数,选出二至三个优胜组给予奖励。本节课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课外抽时间向监督组的组长背,下一节上课前做统计,做到有始有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通过这种小组探讨式学习,学生的这一需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