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参与中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013-04-29嵇广顺
嵇广顺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应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方法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课堂参与的形式、时间、机会、氛围、评价等体现学生主体,做到“善教”“乐学”,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多样化;和谐性
一、倡导多样的参与形式,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传统课堂教学惯用“提问”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来组织教学,甚至是“一问到底”“满堂问”。这种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只能吸引少数优秀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漠然旁观,课堂又怎能活跃起来?例如,当教师巧妙地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时,尽管此时教师没有提问,学生没有答问,难道我们就可说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答问”是一种参与,并非是学生参与的唯一形式。
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效果,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要让参与的形式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和水平,让他们组成不同小组,担任不同角色,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合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情感交流,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数学语言得到训练,从而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
二、把握恰当的参与时机,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在课堂活动中,这种相互关系应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特征、审美思想以及生活经历方面的最小差异,始终保持着“心”“情”“智”的最佳和谐,这也是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最佳时机的具体体现。要营造最佳的参与时机,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入学生的角色考虑问题、设计活动,同时要顾及不同层面的学生实际,邀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当学生学完新知识后,一些学生对已学内容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就会使新知识与他们的原认知产生冲突,这时,他们会困惑,想探究个明白,就有了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地有收获时,就会产生参与的冲动;当学生在独立学习后再参与小组学习比较合适;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感悟,有了思考的结果,有了说理的过程后,再进行练习比较顺当。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时机与学习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善于捕捉这些时机,学生课堂参与的频率和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三、创造和谐的参与氛围,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自已不愿接受的批评或不喜欢的事物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消极态度。师生关系不融洽,缺乏沟通的责备,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对喜欢、关心、爱护自己的教师所任教学科总是喜欢学、愿意学、学得好,而对经常责备自己、看不到自己优点的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就会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变成他们自己乐意的事,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教师应尽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给予其鼓励表扬,使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勇于探索,乐于合作,使师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