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013-04-29韩珊琳
韩珊琳
摘 要:现在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知识与技能本身出现了问题。任何缺乏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审美都是盲目的。“双基”教学要落在实处,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知识技能;“双基”教学;音乐知识
某次听课时的一个教学情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授课教师在分析音乐作品时,向学生提问:“这首作品的节奏怎么样?”学生一脸的茫然,没有人应答。于是,教师指定一学生回答,学生说:“节奏比较快。”教师在没有得到他的预期答案之后,继续启发说:“同学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词来形容节奏?”下面依旧鸦雀无声。教师再次引导:“节奏是疏还是密啊?”学生齐声回答:“密!”教师满意地点点头。
不可否认,该授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应变能力,对于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应对自如。但我个人觉得从音乐教育长远目标来看,还是有欠缺的地方。当学生把“节奏”与“速度”这两个概念混淆时,教师却对什么是“节奏”避而不谈。尽管学生好像经过一定的思考过程,得出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但显然,他们并没有弄明白什么是“节奏”,只是凭着直觉做了一道二选一的单选题。下一次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示,学生还是理不清头绪。假如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直接告诉学生:“节奏是指音乐中由音的长短关系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因为我相信以高中生现有的语文基础是能够理解这句话的。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我们的音乐教学在新课改之前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偏重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专业化倾向比较强,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畏惧心理,出现“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新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出发,降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难度,是为了减轻学生思想上、学习中的负担,为了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而我们有些教师却在实际教学中,囫囵吞枣地理解了新课程对“双基”的定位,误认为“淡化知识与技能”就是“抛弃知识、绕开技能”,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只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谈虎色变,完全拒绝“双基”教学。对音乐的表现要素不作分析,只是反复地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与意境,对音乐进行想象,不免使音乐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然而躲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没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长久的轻松。现在有些教师已经产生了“音乐课离开‘双基该讲什么”的困惑。同时,学生由于缺少终生学习音乐所必备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造成他们“不会听”音乐,更无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听得懂”音乐了。
其实,我们现在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知识与技能本身出了问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来说,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在音乐上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吴斌老师也强调:“音乐课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了知识和技能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学科。”由此可见,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在教学中改变繁、难、偏、旧的问题,并不是可以舍弃必要的知识;改变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也不意味着要放弃科学的技能。如果不重视知识与技能,对音乐知识点到为止,对技能更是退避三舍,学生没有形成“音乐的耳朵”,怎么能对音乐产生更进一步的兴趣,从而走进音乐,完成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真正提高音乐素质呢?音乐课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培养音乐的兴趣爱好和鉴赏审美能力的首要条件。它绝对不可能与审美对立,任何缺乏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审美都是盲目的、肤浅的。因此,“双基”教学要落在实处,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千万不能一带而过,或者不带就过。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这样他们的审美体验才能更深刻。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5.
[2]裴春梅.评价一节优质课的关注点.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
(01):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