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与思德教育研究
2013-04-29张玉张洁
张玉 张洁
摘 要: 2013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竞争激烈,而其中女大学生的求职道路更显困难重重,令女大学生面对就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不良思想。要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德教育,尤其是充分重视我国传统伦理的优秀内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能客观评价自我、端正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促使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这对其个人、家庭乃至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观 德育教育
2013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699万毕业大军充斥着就业市场,然而由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求职道路更显困难重重:多家媒体曾报道厦门大学一名女研究生投递了300多份简历才找到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更多的性别歧视等现象。如此种种都令女大学生面对就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错误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女大学就业观念误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呢?客观上,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用工需求萎缩,供求关系失衡。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更多地追求市场效益、经济效益,而女性由于生理特征和社会分工等缘故,导致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就显示出弱势。加之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于单一的学科界限的制约和产学研的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问题更加突显。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作祟:《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受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因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大学生普遍认可社会存在性别歧视,对男性占优势的招聘岗位表现出浓厚的自卑意识,畏首畏尾,缺少推销自己的勇气。面对招聘企业对女性能否从事某类工作的质疑时,无法据理力争,而是回避,甚至是认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就集中在社会认为适合女性从事的某几类工作领域中,不能勇敢地与男性竞争。《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女性比例较大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为: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对外汉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小学教育。更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逃避一时的就业压力,仓促加入考研大军,殊不知考研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2.自我意识缺乏:女性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自然地接受了家庭角色传统的分工,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女性如果职场成功,家庭失败的话,往往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而大多数女性在婚后特别在生育后,完全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和孩子身上,在工作中更多地表现出追求安逸平稳的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令女性在职业发展领域受限。在求职初期,这种思想更多地导致女大学生青睐于寻找铁饭碗,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事业编制招考中女性报考人数激增的原因。
3.自我定位过高:不少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在意工作地点、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至于是否有发展前景则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有些女大学生将目标定得太高,只愿待因办公室,不愿下基层从事蓝领等工作。特别对一些农村女大学生来说,留在城市很重要。工科女大学生因专业要求而要在一线进行动手操作,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强度大,因此很多人放弃专业,宁可选择不需太高学历,轻松稳定的办公室工作。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思德教育
就业性别歧视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必将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包容,男女平等必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女大学生要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相信即使是再难的就业形势,自己也依然能够顺利就业。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责无旁贷。必须改变以往重技术轻思想的做法,在加强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之余,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价值观上下工夫。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质,则在于教育者经常去唤起自己的学生们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即应该奉献的思想”,[1]可见理想在思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活在现实中。而人类不仅生活在现在,还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未来的理想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包含了生活、职业、道德和社会层面,其中职业理想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希望自己日后能从事的某类心仪的职业并在职业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个人职业理想的确定和实现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女大学生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摒弃攀比、从众心理,充分理解和把握政策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在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即任何人都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同周遭的人发生着各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喜怒哀乐,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人生观的三个方面: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们一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人生目的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多是志存高远,有着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人生的稳定的心态。生活总是坎坷曲折的,只有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价值就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3]可见,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的社会实践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当代女大学生必须时刻谨记,将自己的发展同时代、人民的需求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诸中如爱国奉献、勤劳勇敢、求真务实、励志自强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些优秀的伦理道德对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
[4]张晓忠.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传统伦理与女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KYY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