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2013-04-29龙旭东
龙旭东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把他们培养成能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社会主体。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动力;学习动力
一、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人才能确认自己,表现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马克思在确立人的现实客观性的基础上,也突出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对现存外部世界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简单地再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参与思想。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发展就是在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主体参与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个体要主动地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好的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二、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为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都有时间流程和空间形态。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采取以下教学组织形式:第一,建立灵活适宜的教师组织形式。第二,改造班级授课制,创设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如:活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非指导性教学等形式。第三,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增强人际关系的动力作用,一般地区以每班45人为宜,发达地区可为每班25~30人。第四,座位排列的多样化与学生座位的时常变化,比如:采用马蹄型、圆型或马蹄组合型等座位排列方式。
2.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建构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及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改善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监控能力。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积极主动地设计、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被动参与却是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把这种参与意识延伸到课外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士勋.关注学生主题性发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李森.教学动力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9.
(作者单位 重庆市璧山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