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文自我分化的概念及相关实证研究

2013-04-29刘振中费涛

新课程·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综述

刘振中 费涛

摘 要;作为鲍文家庭系统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自我分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鲍文;自我分化;实证研究;综述

近年来,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实践证明,家庭系统的视角是理解个体行为的有效视角,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作为大部分主流家庭治疗的基础性理论亦备受關注。由于鲍文自我分化的构想来自于他同问题家庭工作时的临床经验,尽管在临床上被证明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但它是否同样适用于一般的人群,这一概念的效度如何,这些疑问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强烈的兴趣,随后便出现了一系列以自我分化为主题的研究。本文从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以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一、自我分化的概念

鲍文认为,人类所有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源自于两种相互对抗的生命力量——实现个体化(individuality)与维持整体感(togetherness)。前一种力量驱使我们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拥有完全独立不受他人影响的情绪与思维;后一种力量又将我们向相反的方向拉,驱使我们放弃自身的独立性,维持与家庭及他人的融合状态。在鲍文看来,试图调和这两股力量以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状态的努力成为所有人类的核心问题。成功平衡这两股力量的个体能与所爱的人保持亲密,同时作为个体又充分地分化自己,不至于因卷入家庭内部正发生的事情而失去自我。然而并非所有个体都能成功地控制人类天性中的这两股力量,它取决于个体控制自身情绪化反应的程度,鲍文称之为自我分化。

为了更好地阐释自我分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鲍文进一步从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来定义自我分化。在内心层面,自我分化代表了个体将理智与情绪区分开来的能力,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个体几乎不能将理智从情绪里面分离出来,他们的理智被情绪所淹没,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客观地进行思考。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则能够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和一些自发性的冲动,但他们不会被这些情绪和冲动所控制,而是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自我分化在人际层面体现为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验到亲密的感觉,同时不失去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坚持自我立场(I - Position) ,面临他人压力时能够基于理智去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迎合他人的期望。自我分化不良的个体,其行为为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所驱使,缺乏理智的判断,他们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容易与他人的情绪相混淆。尤其当面临压力时,分化不良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压力。

二、自我分化的相关实证研究

1.自我分化与焦虑

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假设,即慢性焦虑无所不在,它是所有生命形式共有的一种生物学现象。鲍文认为,个体感受到的焦虑水平和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有关,相较于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自我分化不良的个体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焦虑。Skowron 和 Friedlander (1998年)对609名成人被试的研究发现,较高水平的自我分化可以预测较低水平的焦虑、较好的心理适应以及较高的婚姻满意度。Peleg对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与感受到的焦虑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他的一系列研究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他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报告过度保护过分的亲密和以情绪依恋和缺乏独立性为特征的融合家庭的动力过程可能导致家庭中的孩子维持与家庭的融合状态,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与焦虑。接下来他又以117名以色列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自我分化水平与社交焦虑及生理症状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能有效预测个体感受到社交焦虑的水平,也能有效预测个体的生理症状。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体验到更少的社交焦虑和更少的生理症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学前儿童入园时的分离焦虑与入园适应的研究中,Peleg发现儿童的分离焦虑和母亲的分化水平有关,那些分化水平较低的母亲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分离焦虑。这些研究结果与鲍文认为父母亲的分化水平会影响到孩子的观点相一致。

2.自我分化与压力感知及心理适应

更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到了自我分化水平和压力及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上。Friedman(1991年)认为家庭或个体的心理分离水平决定了家庭或个体如何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Suzanne和Devin (2002年)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化反应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Suzanne 和Paula(2003年)的研究发现自我分化水平充当了压力和心理困扰的中介变量,个体心理分化的水平能有效预测家庭对压力的反应。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是一致的,Kim-Appel等人的研究以62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同样发现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分化水平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

鲍文认为自我分化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会通过家庭中的种种机制和动力过程传递到孩子的身上。Skowron(2005年)研究了父母的自我分化同儿童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从四个方面测量了儿童的能力,包括语言技能、数学问题解决技能、学习自我效能、行为失控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自我分化对儿童能力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儿童语言能力得分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得分变异中分别有16%和11%是由父母的自我分化解释的。儿童行为失控问题得分变异中有15%是由父母自我分化解释的。

另外,两个关注家庭因素对个体自我分化水平影响的研究聚焦于家庭功能对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影响。Johnson(2001年)用自陈式家庭问卷和自我分化水平量表调查了813名被试者,研究父母离婚及家庭功能对于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影响,发现父母离婚和家庭功能都对青少年的自我分化有显著的影响。Chung和Gale(2009年)的一项研究家庭功能和自我分化水平的跨文化研究报告无论是美国的样本还是韩国的样本,家庭功能都与自我分化水平呈显著的相关,较好的家庭功能预示着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

综上所述,尽管自我分化的概念最初是鲍文基于其临床经验的主观构想,但是大量的研究都支持自我分化是一个有效和有用的构想,不仅对于临床上的异常人群如此,对于一般人群也是如此。毋庸置疑,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是研究手段的单一性,大部分的研究采用的都是问卷法,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和临床的个案研究可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是研究的对象过分单一,目前为止比较多的研究都是以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今后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地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最后是目前的研究多是横向研究,一些纵向的追踪研究对于探究自我分化的过程、自我分化随着年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是十分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Nichols M P,Schwartz R C. The Essentials of Family Therapy.Second Edition.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5:113.

[2]Kerr,M. E. Physical illness and the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Psoriasis as a model[J]. Behavioral Medicine,1992,18:101-113.

[3]Skowron EA,Friedlander M L.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8,45(3):235-246.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