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3-04-29郭永霞梁春英
郭永霞 梁春英
[摘 要]地方农业院校以培养高层次现代化农业人才为目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立足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探讨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基础、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与合作单位科学发展,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 研究生教育 创新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7-0069-03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指研究生培养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并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外培养基地,是一种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研究生创新基地以研究生为基本对象,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培养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产品、激发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2][3]以企业为依托,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科研成果孵化及转化中心。[3]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及优势互补,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发挥学科群体的综合效能,扩大研究生培养的效应范围;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团队和创新基地的建设,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优势互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大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基本共识,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也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加拿大和美国注重与企业合作的工程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而日本则重视政府为主体,英国强调教育公司在校企办学中的重要作用。总体看来,这些办学模式都是谋求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受益和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如黑龙江、湖南、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湖北等省份。这些省份均制订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建立了若干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主要表现为:1.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和推进的行为功能。2.根据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及途径。采用多样性合作办学模式,开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通道;建立三者合作研究的专门机构,鼓励研究生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投入专款资金扶持产、学、研合作办学,建立专项合作基金。3.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优势,同时,持续向应用性研究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寻求产、学、研合作的“最佳结合点”,使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目标趋于一致;4.政府制订完善、合理、配套的政策与措施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发展。
二、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从而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步伐。创新基地不仅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而且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责任感和基本职业道德,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确保高层次人才教育质量,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005年,从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定位出发,黑龙江省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为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提供服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现代化大农业为背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服务垦区和促进垦区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依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及其各管理局、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快双导师制建设,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以黑龙江优质米生产全程产业化技术、作物学、农业工程、兽医学四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了寒地作物学、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海林农场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实践
只有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内涵、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才能促使研究生培养基地不断发展和壮大;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资源建设、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为我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提供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探索“两段式”的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与黑龙江垦区合作共建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总的思路是:“建设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基地规模化、研究专门化、培养系列化、服务区域化”。以此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实行“1+2”分段式的联合培养模式,即一年的校内课程学习和两年的创新基地课题研究,培养方向按合作单位的需求定位,理论课程在学校是实行全日制教学,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进行。学校和垦区企事业单位各派一名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力求把大学关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准与企业关于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水准结合起来。
(二)设立“双师制”指导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合作单位的用人需求,立足培养素质优良、实践能力全面的应用创新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校企双方都遴选优秀人员担当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跟踪指导,精心组织“双导师队伍”:学校将组建理论基础扎实、科研与实践能力强并且熟悉垦区情况的优秀导师团队;合作单位将选派理论功底较好、科研能力强、生产科研第一线的专家组成第二导师团队。合作双方要尽可能地使指导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
(三)资源建设途径多样化
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机制,加强办学指导,为现代化大农业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建立研究生创新研究中心,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学术交流、实践创新,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条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资金,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建各种形式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
(四)加强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
加强优质教材资源建设,发挥知名专家、学者优势,以基础性、通用性课程为基础,编写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或教案;建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举办专业系列学术讲座、建设精品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学术交流网站等。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
四、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思索
创新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形成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产业实践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科研理念。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方位分析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基地的主体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互为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一)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强调特色资源参与研究生培养,为高等教育、现代科技和农业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提供平台,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实现开放式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在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为垦区和地方培养、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合作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力。研究生创新基地有助于解决区域内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加快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缩短了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周期,节约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投入。
(二)拓宽办学空间,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建立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拓宽了学校的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经费来源、扩充了导师资源;直接与企业的长期深层合作,奠定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是学校与企业更高层次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更为灵活的选择方式、更为广阔的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校的就业比率。学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依据社会需求推进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拓展办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力,及其在企业科技发展中的贡献力。
(三)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创新基地的锻炼,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实践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探索知识、分析问题、提升素质。合作单位提供职业环境,满足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理念、价值趋向和行业特性,在培育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积极承担科研任务,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前了接触实践的时段,缩短了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立足黑龙江垦区,面向全国,以现代化大农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培养人才规格、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开展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发挥高校特色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优势,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途径、创新培养体系等方式提高办学质量,能提高地方高校竞争力,促进人才资源培育和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有效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思华,李际平.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06-208.
[2] 刘永建.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石油教育,2007,(5):12-14.
[3] 郑江英,陈芳清,刘敏.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1):44-46.
[4] 潘立,赵颖娣.地方高校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23(2):43-45.
[5] 吴秋风.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69-170.
[6] 刘敏,黄应平,陈和春等.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4):178-179.
[7] 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3-35.
[8] 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4):50-51.
[9] 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65-6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