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论角度看《吉檀迦利》冰心译本
2013-04-29殷瑜
摘 要: 本文以“三美”论为基础,以泰戈尔的经典抒情诗《吉檀迦利》的冰心中译本为例,具体分析“三美”原则在英诗汉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三美”论 《吉檀迦利》 冰心
许渊冲(1921— )是20世纪末享誉盛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基于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这正是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核心,对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1}许先生最早在《“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2}中将鲁迅先生对写文章所持的“三美”之说进行发展,应用到翻译上,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在文章中,许先生认为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即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在“三美”之中,许先生说明了: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吉檀迦利》是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第一次将自己孟加拉文诗歌译成英文散文诗,得到大诗人叶芝和庞德的激赏,并因此诗集在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蜚声世界文坛。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诗化了他的宗教哲学观点,表述了他的理想追求,诗集主要是歌颂纯洁的爱情,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和与父母的骨肉深情。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风靡西方世界。{3}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仍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富有哲思的文字。诗歌所特有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诗作本身富于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
本文以“三美”论为基础,以泰戈尔的经典抒情诗《吉檀迦利》的冰心中译本为例,具体分析“三美”原则在英诗汉译中的运用。
一、意美
1.《吉檀迦利》第四十八首第一段
原文:The morning sea of silence broke into ripples of bird songs; and the flowers were all merry by the roadside; and the wealth of gold was scattered through the rift of the clouds while we busily went on our way and paid no heed.
冰心译:清晨的静海,漾起鸟语的微波;路旁的繁花,争妍斗艳;在我们匆忙赶路无心理睬的时候,云隙中散射出灿烂的金光。
原文分析:本首诗回顾了诗人与当时的革命志士分道扬镳的经历{4},以上例句为本诗的首句,描写当时美丽的自然环境,但诗人却忙着同各位革命志士一起赶路,无心欣赏美景。原文“the flowers were all merry by the roadside”中使用了系表结构,描绘了一幅路旁花开的静态画面,其中形容词“merry”,意为“愉快的;高兴的”。此词极具感情色彩,诗人运用此词将花拟人化,体现出原诗中的意美,描写周围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衬因其心怀崇高的革命目标而“无心理睬”世俗之美。
译文分析:首先,冰心译文中“争妍”“斗艳”将原文的系表结构转换成动宾结构,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场景,旨在增强周边环境的美感,强调泰戈尔为追求高尚的革命目标放弃在此良辰欣赏美景的机会,赞扬了革命志士们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译者冰心深刻理解了原作者泰戈尔在诗中巧用反衬和拟人手法的用意,并且将这种对比反衬的效果加以强化,突出了泰戈尔追求的革命目标的崇高。其次,译文中冰心选择使用四字词语“争妍斗艳”也更符合中文的用词习惯,增强了译文的文学色彩。
许渊冲指出“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在此译文中,冰心不仅完整地表述了泰戈尔的思想,即达到意似,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表达效果强化延伸,完整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
2.《吉檀迦利》第八十首第一、二段
原文:I am like a remnant of a cloud of autumn uselessly roaming in the sky, O my sun ever-glorious! Thy touch has not yet melted my vapour, making me one with thy light, and thus I count months and years separated from thee.
If this be thy wish and if this be thy play, then take this fleeting emptiness of mine, paint it with colours, gild it with gold, float it on the wanton wind and spread it in varied wonders.
冰心译:我像一片秋天的残云,无主地在空中飘荡。呵,我的永远光耀的太阳!你的摩触还没有蒸发我的水气,使我与你的光明合一,因此我计算着和你分离的悠长的年月。
假如这是你的愿望,假如这是你的游戏,就请把我这流逝的空虚染上颜色,镀上金辉,让它在狂风中漂浮,舒卷成种种的奇观。
原文分析:第一段中,云的意象是漂泊无依的,秋天的和残余的,象征垂暮与心灵的枯萎,诗人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对生命、人生、前路的迷惘和无力。借代的修辞手法使得诗人将心理状态描绘成一副图像,强化了这种意象。太阳无疑是光亮、温暖而永恒的,太阳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仰望,是用爱温暖世间的泛神。诗人向往着心中的力量,信念坚定,无论现实中的状况如何,都会从内心中期待精神上的升华。
接下来第二段,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给心中那个崇高的存在赋予了众生的特质,有愿望,有娱乐精神,行走于世间,而非无比威严庄重的形象,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精神上能够与心中的信仰平等地沟通与对话,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境界。从“emptiness”到 “colours”“gold”“wonders”, 是诗人从对于现实的迷惑,渴望得到救赎,到最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使用祈使句表达诗人对神明的祈求,使诗文更加直观,展现于眼前的是诗人对神明的敬畏、顺从,并渴望进步。
译文分析:在译文第一段中,冰心将“uselessly”翻译为“无主地”,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无主”字面之意为不由己、无主张,同样描绘了一副漂泊而无归属的画面;而“无主”音谐“无助”,表现了原文中诗人对神明的诉求,从而在意象上吻合原文之美。译文第二段,译者冰心延续了原诗之意美,“颜色”“金辉”及“奇观”,词汇的情感色彩逐渐加深,符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传达了原诗的意美。第三句中的“请”字沿用了原诗祈使句的表达方法,形象地描述出诗人与神明之间的地位关系,将诗人对神明的敬畏谦卑之心用一个“请”字表达,点中原文整体旨意,从汉语的角度升华了原文的情感。
二、音美
诗要有节调和押韵才能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
1.《吉檀迦利》第一百首第一句
原文:I dive down into the depth of the ocean of forms, hoping to gain the perfect pearl of the formless.
冰心译:我跳进形象海洋的深处,希望能得到那无形象的完美的珍珠。
原文分析:此句中前半句句末词“forms”和后半句句末词“formless”存在同样的音节形成头韵。头韵是英文诗歌中最常出现的音韵之一,读起来有节奏感,更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增添诗文的音韵美。
译文分析:冰心的译文中,前半句句末“处”和后半句句末“珠”都使用[u]这个相同的韵母,即韵脚,如此翻译使译文形成一种回环的音韵美,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2.《吉檀迦利》第九十九首第三句
原文:These my lamps are blown out at every little puff of wind, and trying to light them I forget all else again and again.
冰心译:我的几盏灯都被一阵阵的微风吹灭了,为想把它们重新点起,我屡屡地把其他的事情都忘却了。
原文分析:原诗中 “puff” 一词为拟声词,模仿了少量气体流动产生的声音,“every little puff of wind”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阵阵清风掠过的场景,体现了诗作的音美及意美。原诗句末由“and”连接的两个“again”,形成第一词素和第三词素完全相同重叠词构成的副词短语,重叠词尽管在语义上余赘,但读起来却抑扬顿挫,有韵律感,给人以深刻印象。{5}
译文分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时很难做到完全的音似,不过源语言中的音美可以通过译入语中的音美来再现。汉语中,叠字的使用很丰富,英诗汉译中使用叠字也能使译文读起来顺口、好听。译文中冰心用中文修辞手法叠音词“一阵阵”,突出了词义,夸大了描绘效果,增加了译文的音乐美,再现了原诗音美和意美。同时,译文将原诗中 “again and again”翻译为另一个叠音词“屡屡地”,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三、形美
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6}
1.《吉檀迦利》第三十七首前半部分
原文: I thought that my voyage had come to its end at the last limit of my power,——that the path before me was closed, that provisions were exhausted and the time come to take shelter in a silent obscurity.
But I find that thy will knows no end in me. And when old words die out on the tongue, new melodies break forth from the the heart; and where the old tracks are lost, new country is revealed with its wonders.
冰心译:我以为我的精力已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
但是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的身上不知有终点。旧的语言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迸出;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其妙地展开。
原文分析:整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遇到人生坎坷接近绝望的时刻,意志消沉、举步维艰,但可贵的是,他心怀信念坚定地走了下去,不曾脱离现实生活去隐居,表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从语言上看,原文第一段在宾语从句中的几个并列句均以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my voyage/the path/ provisions/the time, 形式工整,表意清晰。在英语中使用无生命事物作主语,更能客观地描述当时诗人所处的困境,连用四词加重语气,形成排比句式,体现了诗歌的形美。原文第二段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old”与“new”、“die out”与“break forth”、“tongue”与“heart”这三组词语,其中两组意思相反,最后一组用词对称,形成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译文分析:中国诗词“形美”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偶。{7}译文中冰心延用了原文的排比句式和对偶的手法:连用四个“xx已x”形式的单句形成排比句式(精力已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使译文更富于整体感,也更富有韵律,强化了诗文第一段所要表达的精神无法找到解脱的困苦之情。用此种形式将诗人绝望的境地表现了出来,意境上达到了意美,形式上达到了形美。译文第二段中旧之于新、语言之于音乐、刚在之于又从、舌尖之于心上、死去之于迸出,一整句话对仗工整、行文细腻,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及意美。
2.《吉檀迦利》第三十六首
原文:
This is my prayer to thee, my lord——strike, strike at the root of penury in my heart.
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make my love fruitful in service.
Give me the strength never to disown the poor or bend my knees before insolent might.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raise my mind high above daily trifles.
And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surrender my strength to thy will with love.
冰心译:
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赐给我力量,使我永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把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
原文分析:原文开头就明确说明这是对梵天的祈求。从第二句开始连用五个完整的祈使句,并且每句均以“Give me the strength”开头,形成排比,坚定的语气表现了诗人真诚的态度。排比的句式使诗文的节奏感加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诗作充满力量,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诗文的表达效果。诗人真诚地祈求他的主——梵天赐予他力量,其实就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做一个高尚的人。{8}本首诗通过形美、音美表现出诗文的意美。
译文分析:译者冰心在译文中沿用了原诗的排比句式,译文第二句开始“赐给我力量,使我……”一连重复使用五遍,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并且在译文的字里行间中也体现了诗人“一生中既享受欢乐也要能承受痛苦,以自己的真爱为社会服务”{9}的崇高目标。此译文传达了原诗的形美、意美及音美。
本文试用当代杰出翻译理论家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英语散文诗的中译本。反观以上例句,不难看出,译文每一句皆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三美”的三个不同方面。译者冰心深厚的文学底蕴将意美、音美、形美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使“三美”兼备,将原文更好地引入中文的思维方式,传达了原作者的精神和原文的 “三美”。此译本是难得的佳作。
①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②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外国语》1979年第1期,第9页。
③④⑧⑨ 泰戈尔:《吉檀迦利》,白开元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59页,第43页,第43页。
⑤ 赵璞:《英语重叠词的构词与语体特色》,《外国语》1997年第1期,第68页。
⑥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雨》,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⑦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 罗宾那德拉纳德·泰戈尔. 吉檀迦利·园丁集[M].冰心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
[2] 泰戈尔.吉檀迦利[M].白开元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3] 梁瑞清.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与翻译的限度[J].暨南学报,2008(2).
[4] 张保红.点染法:翁显良汉诗英译艺术研究[J].中国外语, 2011(4).
作 者:殷瑜,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