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的血液在流淌

2013-04-29袁晚晴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类型美国

袁晚晴

摘要:黑色电影(Film nior)在学界仍颇有争议,其是否能作为一种影片类型,美学流派抑或一次电影运动在写入电影史时具有一定难度。仅仅出现在二战时及战后的黑色电影潮流,至今没有彻底消失,之后仍有多部“类黑色电影”及彰显出浓郁黑色气质的影片出现。

关键词:黑色电影;类型;美国

[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一、黑色电影的定义

黑色电影被放在波德维尔版《世界电影史》的第十章“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1930-1945”的 “类型的创新和转变”之中——“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是法国影评家于1946年提出的,用以指称在战争年代拍摄的,1945年后很快在国外上映的一批美国影片。[1]”事实是,黑色电影的创作热潮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战后阴影中,《旋转楼梯》(1946)、《疯枪》(1949)、《日落大道》(1950)、《死吻》(1955)等成为公认的黑色电影作品,其时间范围应定义于20世纪40 -50年代。黑色电影对30年带黄金好莱坞的反叛呼应了战争创伤,无情的击碎了20世纪30年代的乌托邦幻想形态。美国的参战,让民众从一种神话式的美国梦中苏醒,而黑色电影的出现,则是美国人自我概念中的认识论转型在大银幕上的投射。波德维尔仅认为战后电影中“这些创新技巧很多都与黑色电影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灰色的风格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均有重要的地位。[2]”,忽略了黑色电影内在气质上的贯通。

二、黑色电影作为一种类型?

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将“黑色片”或“美国黑色片”作为一种类型,认为“在‘黑色片中都有一种近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颓废气味……侦探、凶犯……美貌的女人或嗜酒的老妇,同样都是一些卑鄙无耻的人物;非法的恋爱产生了犯罪,结果遭到了惩罚。沉溺酒色是逃避苦闷活错综复杂的人生,忘记残酷拷打的和严刑呻吟情景的唯一道路。[3]”乔治·萨杜尔认为黑色电影的套路,符合了判断类型电影的三个标准之中的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而标准的第三个——图解化的视觉形式在黑色电影中不言自明——雨夜与城市街道,低调打光减少明暗反差,广角镜头消除空间感,倾斜构图营造宿命意味。

更多著作中,黑色电影并不被承认为一种类型。虽然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将其放在“类型的创新和转变”,但他并不承认黑色电影的类型地位,“黑色电影与其说是种类型,不如说是种风格和叙述的倾向。大多数黑色电影都涉及犯罪,但这种倾向跨越各种类型。它包括社会问题影片以及间谍影片。[4]”黑色电影不是类型,但每一部黑色电影又是类型片,观众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符合观影期待的兴趣,而这些恰恰来源于侦探电影、西部片、侦探电影与情节剧。笔者认为:黑色电影是一组有限的、制作于特定历史时期(40-50年代)的,共享同一美学特征与主题关注的风格化的电影序列,支配性的叙事和视觉效果贯穿于众多类型片之中,使之具有“超类型”的特征。

黑色电影的故事来源于当时流行于美国的硬汉侦探小说,侦探出入的场所多是黑暗的穷街陋巷、廉价的酒吧和邋遢的办公室。美国经济大萧条和战争重新定义了美国人心中既定的生存经验,那种绝望蔓延的黑色情绪真正的注解了“Nior”,它是黑暗(dark),更是忧郁(gloomy)。黑色电影的视觉造型明显的区别了1930年代好莱坞电影那种柔和、高亮度的照明风格,采用了粗糙、低强度的照明风格,用低调布光烘托氛围,擅于使用阴影制造出隐喻性的造型效果,让粗砺的现实主义和优雅精致的摄影美学结合在了一起,让硬汉小说中的残暴和低俗变得严肃起来。

黑色电影的叙事继承了《公民凯恩》开辟的多重视角手法,利用闪回、倒叙、画外音等手段呈现出复杂的叙事结构,断裂叙事所呈现出的中心离散的风格是对战时和战后美国最好的注解。因人物设置、故事情境、叙事手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共性,一部分学者便称之为类型电影,但当时的观众时并没有关于黑色电影作为类型的观影期待,“黑色电影”是被命名的,尤其是被法国电影理论家所代表的欧洲知识分子精英阶级命名的。黑色电影序列的作品有一定的相似点,但它缺少类型电影中受众接受的固定期待,所以,黑色电影只是一个风格统一,有着大多数共性的作品序列。它的误认,其关键在于它的历史是后来人书写和命名的话语,而非一种有目的有预期的工业化生产。“黑色电影”是一个完全属于它自己历史的意识形态概念,它可以被用来描述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和一个不断重现的风格。[5]

三、黑色电影的现在

在经历了40-50年代黑色电影的经典时期之后,黑色电影并没有消失。虽然审查制度的终结和分级制的开始让黑色电影中某些吸引人的禁忌——暴力、色情不再神秘,但黑色电影一直是一股潜流埋藏在商业电影之下,慢慢向主流蔓延。

当美国遭遇“越战”、“水门事件”、民权运动所代表的混乱的60年代之后,黑色电影依然是折射当下美国精神世界最完美的形式。许多导演将黑色电影的元素在各类型中加以运用,创造出风格多样的“类黑色电影”,约翰·贝尔顿的《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中将《唐人街》(1973)、《邮差总按两次铃》(1981),《洛城机密》(1997)等列为“伪黑色电影”,认为其实纯粹的符合制作规范和观众预期的类型电影,从而改变了传统黑色电影的迷惑效果。但我认为,黑色电影从被命名到被接受,再到导演进行有意识的制作与运用,正是黑色电影顽强生命力的体现。黑色(Nior)作为一种内在的气质贯穿于整个战后美国电影的发展之中,到现在已然成了一种全新的媒介观。

一系列被影迷奉为经典的惊悚片、犯罪片或者硬汉动作片,比如《穆赫兰道》、《本能》、《罪恶之城》、《记忆碎片》等都成为黑色电影当下的经典。与传统的黑色电影边缘化的状况不同,当下的黑色电影越来越顺利地进入主流制作。或许,泛黑色化已经成为电影博取观众和进入主流的一种讨巧之法,早已化为血液融进美国社会的话语建构之中,书写着新的神话。

注释:

[1]、[4]、克莉丝丁·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92

[2]、同上, P294

[3]、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P315

[5]、詹姆斯·纳雷摩尔 著,徐展雄 译,《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12

猜你喜欢

类型美国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逗”孩子行为的危害及破解对策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