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

2013-04-29姚海燕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和谐社会农民工

注:本文系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农民工研究中心校级专项科研项目“音乐文化视阈下的农民工精神家园建构”(项目编号:2012NMG04)安徽省专项科研项目“传统与乡土艺术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项目编号:JG1214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却在城镇工作、生活的打工者。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贡献巨大。 但农民工离土离乡,他们的难处突出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匮乏,社会学者称之为“ 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现状”,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实际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本文着力研讨的重点。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活;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姚海燕(1981-),女,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学界、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从“ 民工潮” 到“ 民工荒” ;从流动人口的治理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从农民工进城后的身份认同和心理意识问题到农民工居城的适应性问题,从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到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呼吁研究等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对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建设问题,社会的关注还很少、不到位。

阜阳作为我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所输出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我国农民工文化生活问题,阜阳是最好的案例。阜阳农民工的身影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各领域及各个行业,上海闵行区龙上菜市场的85%经营者是阜阳颍上县人;广东省东莞市就有阜阳市阜南籍民工十几万人,几乎渗透到当地所有经济领域。

阜阳近几年以来输出农民工人数总量高达到了两百多万人。他们在外都身居不同的工作岗位,农民工最显著的贡献是他们帮助了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辉煌。他们是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外面干着让人不起眼的活,拿着最微薄的工资,但是若没有他们的辛苦劳动就没有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有多少城市人了解农民工的生活?有多少人了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本次调查研究数据“农民工希望企业能够提供的文化服务”的结果表明:电视占30.3%;报纸占20.9%;技术培训占29.0%;电脑占17.1%;扑克占17.0%;卡拉OK 占13.4%;(组织)文化活动(如歌咏会、晚会等)占13.1%;(组织)看电影占11.7%;羽毛球、篮球等占10.0%;其他活动共占3.6%。而事实上是:电视占25.1%;报纸占13.6%;技术培训占11.1%;电脑占7.8%;扑克占14.1%;卡拉OK 占8.2%;(组织)文化活动(如歌咏会、晚会等)占6.6%;(组织)看电影占5.5%;羽毛球、篮球等占6.5%;其他活动占4.1%;什么都没有占22.0%。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出,企业对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不太关注,意识很淡薄。现如今农民工还无法从其所在企业(单位)获取对提高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在选项“你希望政府给你提供的文化服务(或设施)”的数据情况表明:阅报栏占14.4%;图书室占21.1%;免费或便宜电影占16.7%;电视占23.4%;技术培训占36.9%;免费或便宜文艺活动占14.8%;就业与招工信息占25.3%。而农民工所在当地政府向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或设施)的实际情况却是:阅报栏占8.9%;图书室占9.7%;免费或便宜电影占7.0%;电视占15.2%;技术培训占13.0%;免费或便宜文艺活动占6.5%;就业与招工信息占18.2%农民工子女学校占6.1%。

从上述数据显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和政府不仅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的关注不足、不到位,而且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服务也不够。无论是农民工所在企业(单位),还是农民工所居住的当地政府,对农民工文化服务的供给情况都不到位。其中还要考虑这些企业或政府为了向外界宣传达到对农民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做做表面上的东西。只向农民工提供过一次,有的连仅有的一次都做得还不到位,所以说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实际情况一直是处于整体严重不足的状态。

二、努力提升民工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建立和谐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要以人民的素质为切入点,而人民的素质中,最根本的是提升精神修养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同步的。当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过多地关注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精神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曲解为精神需求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第二位需求。否则,整个社会将会出现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等不良的现象。当今社会,新闻媒体报道的农民工屡屡出现的违法乱纪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与农民工额个人素质问题有关,它阻碍了当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关系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战略。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它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收入问题。农民外出打工,不仅缓解了人地矛盾,而且扩大了收入渠道。农民工素质如果太低,必然会影响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关于产业竞争力、工业化的提高。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建筑业等各个行业的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来看,农民工是我国工人最主要的后备军。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三是关于城市化如何健康发展。农民工需要合理有序地进入城市,逐步融入到城市社会中,这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心,而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修养则是涉及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长久发展的重大战略。四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每年大批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流动性大,使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上,难度增大,因此,有效的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

(一)努力解决农民工生存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处于底层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生存问题,并非文化生活。他们希望的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用稳定的收入。只有政府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稳定工作,才能让他们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关注自身的文化生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对于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把更高层次的需求变为一种可能或现实。所以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必须依托于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

(二)加强精神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光需要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农民工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只有他们的精神需求满足,满意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才能大大高。这对于注重长远利益打算的企业来说,必须给予民工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例如:“经典电影进工地”、“ 送戏剧进工厂”、成立“ 新市民夜校”、评选“ 文明之星”、建立“民工家园”等一系列农民工文化生活, 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只有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升,不仅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生产效率也随之提升。

(三)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文化生活服务设施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讲,收益与成本的权衡比较是其所考虑的问题。然而过分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却忽略了对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对于一些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企业的供给却成反比,落差很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来规范企业,必须投入相应的最基本的文化服务设施。

(四)加大免费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改善有偿文化服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点。城市中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都是农民工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这些娱乐设施正是农民工群体所需求的。应该让他们不受限制的进入这些服务中心,享受这些文化设施所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快乐。例如开放城市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体育中心等。而像电影院这种娱乐场所,对于农民工来说票价相对较高,并且放映的关于农民生活故事的影片却很少,光顾者也相对较少。政府需要积极组织放映一些关于这部分题材的影片,降低电影票价,让农民工在休息的时候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

(五)提高农民工素质是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农民工首先要做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它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保障,而文化消费则需要文化作基础的。农民工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把业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把聊天、打牌的时间变成提高精神文化的时间,由浅入深,让自己进行文化充电,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摒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积极主动的学习城市中的文明礼仪,努力的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努力掌握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时有效的了解掌握维权途径,对于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要 敢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层现象与对策[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陈彩娟.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对策研究[J].三农问题,2008(6)

3、夏国峰,王琳,吴清军.我国青年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和谐社会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