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集解·逍遙游》词语校释商榷

2013-04-29唐丽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逍遥游

唐丽珍

摘 要: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我们欣赏古典佳作,首要明训诂,解词义。晚清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集纳前人注庄成果,又能提出自己的新解,为初学者研读《庄子》提供了一个既简明又权威的读本,它是庄学中一部非常重要的书。愚不揣浅陋,就《逍遥游》篇指出其字词训释方面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 《逍遥游》 王先谦 《庄子集解》 校释

《逍遥游》是《庄子》全本的第一篇,也是一直为后人传颂的名篇,其前半部分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可见其影响深远。我们欣赏古典佳作,首先要明训诂。如果不明训诂,词义不解,那么任何形式的欣赏都是空谈。

《庄子》的文字汪洋恣肆、变化无端,鲁迅先生称“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①。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学者来研治《庄子》。不同的历史阶段,治庄角度亦不同,诸家或重训诂校勘,或重义理阐发。其中成就卓著者不乏其数,有晋人司马彪、崔撰、向秀、郭象诸家的注,隋唐有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的《庄子疏》,宋明时期有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焦■的《庄子翼》,清代有王念孙的《庄子杂志》、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等。近现代以来,注庄之作也甚多,如章太炎的《庄子解诂》、刘文典的《庄子补正》、钟泰的《庄子发微》以及台湾学者王叔岷的《庄子校释》《庄子校诠》和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等,都是我们研读《庄子》不可或缺之作。

王先谦是清季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可谓庄学集注类的双璧,其成书晚于《集释》,王先谦在《序》中称“旧注备矣,辄芟取众长,间下己意”②。因此,《集解》一书凝聚了其多年治庄的心得,而又要言不烦,给我们初学者研读《庄子》提供了一个既简明又权威的读本,但《集解》中有的字词的训释也存在待商榷之处。为了更好地解读和欣赏《逍遥游》,现拾取王先谦《庄子集解》此篇中几则词语训释疏误,谈谈一己之陋见,以就教于方家。

王先谦在《集解》中引用他人观点,一般是持肯定态度,如有不同意见则会辩证。因此,我们认为《集解》中引文亦代表王先谦本人的观点。

一、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集解——

《玉篇》:“运,行也。”案:行于海上,故曰“海运”。下云“水击”,是也。(文中《庄子》之文及《集解》注文皆出自中华书局2010年版《新编诸子集成》)

愚按——

此处释“运”为“行”,虽不误,但失其准。若将“海运”解作“行于海上”,则“海运”与“徙于南冥”的动作发出者,皆为“是鸟”,句中“则”字将无所依托而成赘语。《助字辨略》:“则:语辞也,承上趣下,辞之急者也。”③ “则”字承接短语或分句,前后短语或分句是条件关系,海运则鹏徙。《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成玄英疏:“运,动也。”此处“运”也当确切理解为“动”。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曰:“林希逸云:‘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并加按语道:“《艺文类聚》八,引《庄子》佚文云:‘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此为海运确证。”④刘说极是。古之“海运”当是今人所云“海啸”。因鹏体巨大,故须待六月海动飓风兴起,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二、去以六月息者也

集解——

成云:“六月,半岁,至天池而息。”

愚按——

关于“息”字的理解,历来诸家莫衷一是。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对此亦加按语称:“‘息有两种讲法:(一)作休息、止息讲;如郭象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成玄英疏:‘时隔半年,方言息止。(二)作风讲,如释德清说:‘周六月,即夏之四月,谓盛阳开发,风始大而有力,乃能鼓其翼。“息”即风。宣颖说:‘息是气息,大块噫气也,即风也。六月气盛多风,大鹏便于鼓翼,此正明上六月海运则徙之说也。(《南华经解》)又如郭嵩焘说:‘去以六月息,犹言乘长风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按俗多从郭注,不妥,当依释德清及宣颖等说。下文‘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正指‘风。”⑤陈鼓应先生的总结与断说甚是。

审读《庄子》内篇,如言“止息”义,则多用“停”、“止”、“已”,而非“息”字。用“停”字1例,如《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用“止”字28例,皆为“停止”义,如《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已”字用作“停止”义亦多见,如《庄子·人间世》:“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内篇用“息”字共12例,除以下4例:“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日月得之,终古不息。”(用作“熄灭”义)“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用作“保息,护养”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此“息”字有“止息”义,但非一般意义的“歇止”,而是“安息”)其余,或独用,或与“气”字相连,皆为“气息,呼吸”义。可见,将此处“息”字理解为“气息”之“息”,即风,似更与《庄子》内篇的用词习惯相适。

“去以六月息”之“以”是“凭借、利用”之义,“六月息”是偏正式的名词结构做介词“以”的宾语,“息”字当取名词义“气息,风”。《庄子》下文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正说明大鹏鸟的飞行是有待于风力的,故须借助六月海动之时的大风,与《逍遥游》小大皆“有所待”的文义相合。故王先谦将“息”理解为“止息”,疑误也。

三、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集解——

司马云:“野马,春月泽中游气也。”成云:“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

愚按——

郭象注:“野马者,游气也。”王先谦集解引司马彪注、成玄英疏,也释“野马”作“游气”,皆有望文生义之嫌。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虽亦持野马、尘埃为二物,但在案语中给我们提供了如下材料:“《艺文类聚》六引‘野马也作‘野马者,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留侯世家》所补《正义》引‘野马也,‘也亦作‘者。《一切经音义》九‘野马下云:‘案《庄子》所谓尘埃也。《白帖》一引云:‘野马,动尘埃也。似所据本‘也皆作‘者。则野马、尘埃乃是一物。古人诗文故颇有以‘野马为‘尘埃者。如元稹云‘野马笼赤霄,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韩■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其例也。”⑥这些材料值得重视。

除上述王叔岷所举三例“野马”作“尘埃”义外,还如:宋代■颂的《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之五:“槛前常有施生台,窗隙都无野马埃。”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野马”与鲍照书“野尘”同义。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野马”孙星衍校正:“马,特■字假音耳。野■,言野尘也。”⑦陆宗达《训诂简论》也说“马”字“实际是《楚辞》里‘愈氛雾其如■的‘■字。王逸注:‘■,尘也。古代‘马‘■声韵皆同”⑧。

《逍遥游》的“野马”和“尘埃”是同义词复用。

马建忠《马氏文通》:“至于公名、本名后殿以‘者字者,所以特指其名而因以诠解其义也。其殿以‘也字者,所以顿宕其名而因以剖明其义也。”下文举例有《逍遥游》“野马”句,并解释道:“‘野马也一顿,‘尘埃也解之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申明之也。”⑨如依马说,则不论如王叔岷所言古本有作“野马者”,还是现通行本作“野马也”,“野马”与“尘埃”是同义相训。

此句言尘埃之有待于“以息相吹”,犹鹏之有待于海运时飓风,均未达“逍遥游”。

四、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

集解——

三■,犹言竟日。

愚按——

王先谦所言似缘于常语之一日三餐,然此种说法甚为可疑。因为先秦的食制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朝食在隅中之前,大约相当于上午八九点钟。第二顿饭叫“■食”,也叫“飧”,一般在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孟子·滕文公上》有“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故此句中“三■”当有别于今言之一日三餐。

《仪礼》《礼记》中多有“三饭”之说,故有的学者认为“三■”即“三饭”。《礼记·玉藻》:“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孔颖达疏:“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 “三饭”指礼食之余的汤水浇饭。对于此种意见,何善周在《“三餐”是“三饭”说商兑——〈庄子·逍遥游〉“三餐而返”解歧》一文中早有详细辩论,认为“三■”非“三饭”。⑩兹不赘述。况且,《仪礼·公食大夫礼》:“宾三饭以■酱。”郑玄注:“三饭而止,君子食不求饱。”此讲三饭而实不饱。但庄文中讲“三■而反,腹犹果然”,如“三■”即“三饭”,吃的时候就未饱,怎么可能返回还“果然”呢?二者相互矛盾。

然此句中“三■”当做何解?《礼记·曲礼上》:“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孔颖达疏“毋抟饭”云:“共器若取饭作抟则易得多,是欲争饱,非谦也。”由此可见,古之“礼饭”不用箸,而用手抓饭,且不尚抟饭,即不把饭捏成团,否则就失礼了。然逆礼而推,说明古人平常吃饭还是可以抟饭而食的,因为这样可以吃得多、吃得饱。如因某种缘由需要比平常吃得多时,那更需抟饭了。钟泰先生《庄子发微》即云:“‘■同‘餐。古者抟饭而食,一抟食为一■,三■而告饱,故一

■实一饭也。详见《仪礼·公食大夫礼》。”?輥?輯?訛(“■”与“■”异体,字同)钟泰先生所云“古者抟饭而食”当是指古人平常吃饭,而非礼饭之时,因礼饭时“毋抟饭”;又云“三■而告饱”,当是据《礼记·曲礼上》“三饭”孔颖达疏:“三饭谓三食也。礼,食三飧而告饱,须劝乃更食。”此言吃礼饭时的礼节,所以他把二者混为一谈,有失允当。且,前面已说过,“三■”并非《仪礼》《礼记》中所谓“三饭”。不过,其言“抟饭而食”我们可逆礼而推知,其云“一抟食为一■”亦可从。且看王继如先生在《训诂学:面对新世纪》一文中给我们提供的一段极有价值的文字,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默然,遂行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适会女子击绵于濑水之上,■中有饭。子胥遇之,谓曰:‘夫人,可得一餐乎?女子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未嫁,饭不可得。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女子知非恒人,遂许之。发其箪■,饭其盎浆,长跪而与之。子胥再餐而止。女子曰:‘君有远逝之行,何不饱而餐之?子胥已餐而去。”?輥?輰?訛可见,伍子胥乞食“一餐”后“再餐”,经女子劝说又“已餐而去”,正是吃满“三餐”。古人平常吃饭可以抟饭,那“三■”即一顿饭吃三团饭就有可能吃得饱饱的,这样理解可能较符合《庄子》此句文义。

五、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集解——

谓犹以为笑。

愚按——

王先谦此解本于《经典释文》,将此处“犹然”等同于副词“犹”,义为“尚且,还”,但这不符合此处“犹然”的语法特征,也使前后语句不连贯,句义不可解,且“以为”两字有增字足义之嫌。

黄焯先生在《关于〈经典释文〉》一文中早有分析:“《释文》还有不解原文之意,因而轻弃前人之说的情况。例如《庄子·逍遥游》:‘宋荣子犹然笑之。《释文》:‘崔(撰)、李(颐)云:“犹,笑貌”。案,谓犹以为笑。其实崔、李之说是对的。犹然,古代常用以形容动作的舒迟不迫,《逍遥游》的犹然,正是状宋荣子之笑的从容舒展。《释文》把犹然混同于犹,作尚且讲,不仅不合乎语法习惯,而且原文的神情也全淹没了,不足取。”?輥?輱?訛

愚检索四库,单音词“犹”作“尚且”讲,先秦时常见,在《左传》《庄子》《荀子》等典籍中不乏其例。而“犹然”作“尚且”讲,较早的用例要到汉代,如《史记·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更多的情况下“然”作代词,“犹”、“然”连用解作“尚且如此”或“像这样”,一般句在“然”后断开。即便我们把《庄子》此例中“犹然”也解作“尚且”,可这样就使前后句义不顺畅,有失下文所云“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之精神风貌。如把“然”看成代词,像成玄英疏:“犹然,如是。”那么“犹然笑之”即“像这样笑他们”,“这样”又指代什么呢?上下文中并不明确,亦不足取。故此处“犹然”当是用来状宋荣子“笑”之情态,而究竟为何种情态?黄焯所言“舒迟不迫、从容舒展”是否可靠呢?

检索中,亦得到下面几条用例:《荀子·哀公》:“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杨■注:“犹然,舒迟之貌。”《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知,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与上一条辞例、意义相近。《逸周书·官人》:“喜色犹然以出。”朱右曾校释:“犹然,舒和貌。”又,《荀子·子道》:“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杨■注:“犹若,舒和之貌。”《礼记·檀弓上》:“君子盖犹犹尔。”郑玄注:“疾舒之中。”“然”、“若”、“尔”古音相近,皆是词尾。

由此可见,黄说可信。

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集解——

言不数数见如此者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集解——

案:言得此福者,亦不数数见也。

愚按——

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曰:“注欠分晓。”?輥?輲?訛然细究其意,王先谦之“数数”似做副词义“屡次,常常”讲,将“数数然”混同于“数数”,且其后用以补足句义之“见如此者”又有增字之嫌。

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认为“数”“速”音近义通,是同源词,并详举书证论之,兹择要录两条于下——《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注:“数之言速也。”《考工记总目》:“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注:“速,疾也。书或作数。”?輥?輳?訛因此,“数”有“速”义。

我们知道:“然”可以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汉语史稿》云:“带着词尾‘然字的副词,在起初的时候,词根多数还是单音的……但是,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前面的形容词(此处王力先生有一注语:我们认为,就一般情况说,形容词加词尾‘然字变为副词)已经可以用迭音了”?輥?輴?訛。下文所举用例几乎全部出自《庄子》。王力先生又云:“这种副词是汉语中最形象化的成分,它们的应用也就是拟声法和绘景法。”?輥?輵?訛显然,《逍遥游》此处“数数然”不可能是拟声,而应是绘景。绘景法是“很生动地描绘一种情景,令对话人或读者俨然如见”。?輥?輶?訛如把“数数然”解为“屡次,常常”,它只表示动作频率,不符合“数数然”生动描绘情景,表示动作的情态、方式的语法特征。故此处“数数然”愚以为是“速”义的“数”叠用加词尾“然”,解为“急迫的样子”。

检索古籍,我们亦发现表示“屡次,常常”义只用“数数”,而非“数数然”。如《汉书·李广传》附李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其实,晋司马彪注《庄子》时即持此说,《释文》:“司马云:‘犹汲汲也。”唐成玄英疏沿用此说。“汲汲”与“皇皇”常为对文。《广雅疏证》:“■、惶惶,■也。”?輥?輷?訛《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中论·考伪》:“汲汲乎,常惧当时之不我尊也。皇皇尔,又惧来世之不我尚也。”皆表示急切又惶恐的样子。

七、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集解——

郭庆藩云:“逍遥,依《说文》,当作‘消摇。”又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悦豫之意。”

愚按——

此处王先谦和郭庆藩均不当校而校。句中“彷徨”、“逍遥”皆为连绵词,连绵词的两个汉字只表音而无义,仅代表一个语素,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不可分训。清代学者王念孙就明确指出:“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輦?輮?訛

因连绵词的汉字只记音,故其用字不统一,字无定形是连绵词的一大特征。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训》“逍遥,■徉也”条下列举了古籍中“逍遥”、“消摇”、“■徉”、“襄羊”、“仿佯”、“■佯”等多种写法后云:“并字异而义同。”?輦?輯?訛郭、王皆未得连绵词之本质,以一种字形而否定其他,这是不对的。■

?譹?訛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页。

?譺?訛 (清)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页。

?譻?訛 (清)刘淇著,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76页。

?譼?訛?輥?輲?訛 刘武:《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页,第12页。

?譽?訛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8页。

?譾?訛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9年版,第8页。

?譿?訛 释玄应撰,庄■、钱坫、孙星衍校:《一切经音义》,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8—139页。

?讀?訛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

?讁?訛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9—40页。

?輥?輮?訛 何善周:《“三餐”是“三饭”说商兑——〈庄子·逍遥游〉“三餐而返”解歧》,见《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5—441页。

?輥?輯?訛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輥?輰?訛 转引自王继如《训诂学:面对新世纪》,见《训诂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輥?輱?訛 黄焯:《关于〈经典释文〉》,见陆宗达《训诂研究》(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228页。

?輥?輳?訛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9页。

?輥?輴?訛?輥?輵?訛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69页,第370页。

?輥?輶?訛 王力:《王力文集·第1卷(中国语法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

?輥?輷?訛?輦?輮?訛?輦?輯?訛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第198页,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

[1] 黄群建.《庄子》训诂二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1).

猜你喜欢

逍遥游
《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一节是重复还是有意为之?
《逍遥游》文学价值浅析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逍遥游》注释商榷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浅谈庄子的 “逍遥”
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