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目漱石《门》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2013-04-29徐丽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汉学

摘 要: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国民性大作家,在中国研究不多。然而,夏目漱石从小喜欢汉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本文选取夏目漱石名作之一《门》,从中国元素的探究来展现夏目漱石与中国深厚的渊源。

关键词: 汉学 中国元素 作品意蕴

夏目漱石生于1868年,七岁时进入户田学习,后来又转到市谷学校,读完了高小第八级。此阶段他经常去大儒学家狄生徂徕创办的图书馆阅读汉学著作,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78年夏目漱石发表了用汉文调书写的文章《正成论》,十五岁时进入二松学社学汉学,这所学校是山岛中州创办的汉学私塾,这里设立的论语、孟子、荀子等科目使夏目漱石得到系统学习,对于《文字蒙求》、《文章规范》、《唐诗选》、《唐宋八大家》、《论语》、《孟子》等他非常熟悉,他在《木屑录》里说道:“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虽然夏目漱石为了考取大学放弃曾立志靠汉学安身立命的想法,转而学西学,但儿时汉学基础和兴趣对他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意象的中国化:孟宗竹

夏目漱石的《文学论》是日本现代文学理论中最杰出的一部著作,既借鉴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又结合了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结晶。该书的“F+f”文学公式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漱石认为,“凡是文学内容都需要有‘F+f,都可以用‘F+f表现出来。F意味着焦点印象或观念,而f则意味着依附于F的情绪。因此,这个公式就意味着印象或观念即认识的要素F与情绪的要素f这两个方面的结合”{1}。漱石还认为只有既有F又有f的情形才能作为文学的内容,例如我们对于花草、星月等等观念产生某种情绪。也就是说,任何观念和印象都附着着情绪,而任何情绪是观念印象的反映。

在《门》这部作品中有大量写景状物的片段,各种意象构成的清幽景致和淡雅风韵与主人公的精神构成了呼应与反衬,表现了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些意象中,不少具有中国特色,比如孟宗竹、梅花、月亮等,而孟宗竹是典型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相应发现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小说开始便提到宗助的屋后有一片悬崖,据说以前是一片竹林,后来开山时毁掉了,只留下残竹,这便是孟宗竹,与宗助朝夕相伴,这是描述他平淡生活必提到的意象。“孟宗竹”盛产于我国南方,取名源于中国《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的故事:孟宗为救母,在千里冰封的冬天去竹林寻竹笋不得而痛哭,最后雪化而得笋。这个故事似乎赋予了竹子伦理教化意义,孟宗竹传入日本后,逐年增多,连同其文化意义也开始传播。

在中国,“竹”最原始的意义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后常见于文人散文诗词中,常见的象征义有:1.意志坚定、刚烈不屈,如苏轼《竹》中有“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屈”;2.性情坚强而有韧性,如郑板桥《竹石》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品质清雅高洁,不屈从逢迎,如郑板桥《竹》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在《门》中,竹林被掩埋,有道德丧失的意味,而其余看似几处闲笔提到竹子,都泛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一方面表现宗助和阿米心性清高,一方面又让读者通过竹子产生对“高洁品行”的联想,从而体会他们俩身处此地的煎熬。文中有一处,“一到年关,街上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装饰一新,道路两旁插着几十根细竹子,比屋脊还高,在寒风里沙拉沙拉直响。宗助也买了两尺多松枝儿,钉在门外的柱子上”{2}。这是日本过年的习俗,新年伊始时一般神社都举行烧“门松”,即为迎接神的降临,在门前挂上三根缠绕松枝或梅枝的竹子。日本自古就认为竹子有神性,《古事记》中便有“竹梳附神灵”的故事,这表明宗助即使脱离社会和知识分子身份,但其宗教情结始终没有磨灭,所以“竹”是宗助精神的写照。特别是对他俩不顾道德结合的那段隐秘描写,漱石把这段经历比作“砍倒竹子熬油”,这明显是“丑为美化”的写法,他曾说过,“尽管有些事在实际经验中是不愉快的,但是通过联想,与某种观念一起表现出来时,则我们对此产生的f便也是美的”。可见,竹子在小说里便是“美的观念”的化身。

二、儒家思想:《论语》的入世

小说中有三次提到《论语》,一处是宗助与阿米的日常对话:“睡觉的时候,宗助脱下衣服,在被子上咕噜咕噜地卷着腰带儿,说,‘今晚读了《论语》,好久没看啦。‘《论语》上都说了什么?阿米问。‘不,什么也没说。”{3}第二处是阿米在纠结小六是否依然不认可她这个嫂嫂而问宗助,宗助安慰阿米时说:“你又发神经啦?不管小六怎么样,只要我喜欢你不就行了?”阿米开玩笑地说:“《论语》上是这样写的吗?”第三处是房东坂井向宗助提起他遇到的一个艺妓,这样描述道:“这位艺妓很喜欢袖珍版的《论语》,不论乘火车还是赏风景,她的怀里总是揣着这本书。‘她说,在孔子的门生里她最喜欢子路。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子路这人老实,教给她一件事,只要还未完成,他就不愿意再询问新的事。我不知道子路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很难插嘴。我问她如果碰到了相知,在没有结成夫妇之前又出现个倾心的人,你苦恼不苦恼呢?”{4}

《论语》对宗助的影响很大,学生时代的宗助有着超脱世俗的爱好,在衣着、行动、思想等方面,有当代才子的风貌。“他认为做学问是走向社会的方便之门,不先从社会上后退一步,就无法达到目的。”那时宗助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积极入世的。后来却抛弃了意气风发要有所作为的志气,避世混沌度日,带来的是意志磨灭、灵魂的挫败与创伤。儒家思想的“仁义”和“人伦”讲究礼仪尊卑,对于背信弃义满足私欲的阿米和宗助来说,早已是承受着背叛信仰之痛。

《门》中三处提到的《论语》都是涉及人物关系时谈到的,第一处是宗助不愿意提及《论语》内容表明他不愿面对“过去”,他不愿想起曾经的理想和误入歧途。而后两处,阿米谈到小六提及《论语》,是在宗助没办法挣钱支持小六读书,同时小六也不认可阿米和他们的婚姻前提下说的,儒家思想里有“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宗助既没来得及尽孝道,也因自己的消极沉沦而没能担起家庭重任,对于朋友,更是有违道德和人伦,所以此处的《论语》无不是在宗助胸口插上的一把刀。而第三处坂井和艺妓之间情感问题的对话,与宗助的道德与爱情两难十分类似,这种纠结的痛苦有违艺妓所欣赏的子路执着守信用的价值观,而此种矛盾却是无处不在伴随着宗助,逃也逃不了的。

三、道家思想:“隐逸”的出世

漱石从青年到晚年对老庄之学也很痴迷,他身上的文人精神与道、释有着不解之缘,漱石很早读过《老子》,明治22年《木屑录》的题名出自老子“无名之朴”、“见素抱朴”等句,他一生在诗文中追求朴拙,对隐逸生活也颇为向往。小说《草枕》的开首部分便写道:“我一边登山,一边在思考,做人可真是不易:太过理智,便会棱角突出;太注重人情,又会迷失自己;而如若一味地意气用事,其结果则必然是寸步难行。当人觉得为人不易时,就会向往安逸的去处。而当领悟到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梦想时,便产生了诗和画这样的艺术。因此,我对那些‘清高脱俗、让人可以瞬间忘却尘累的诗作情有独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令人神清气爽的场景!篱笆墙对面既没有邻家的女孩在张望,南山上也没有亲戚在做官。这些诗无关任何利益的盘算,读之令人油然生出超尘出世之想。”

宗助和阿米避开复杂社会带来的各种困扰,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世外人,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诗云:‘风吹碧落浮云尽,月上东山玉一团”。宗助这个人本来对诗呀歌呀毫无兴趣,谁知读罢这两句诗,却十分佩服。他所感动的不在于这两句诗对仗工稳,而是使他想到如果人的心情也能变得同这景色一致,人生倒也有些意思。这两句诗和陶渊明诗歌风格很相似,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其“清静无为”老庄思想的典范,宗助虽过着不纯粹的隐逸生活,却向往着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状态,去除社会浑浊和仁义道德带来的生命污染,追寻到本质自我。可以看出《门》里宗助的精神世界也是漱石个人的真实写照。

宗助无法“清静无为”便寻求禅的解脱,禅师问宗助父母未出生前,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宗助思虑无果,他无法进入禅的境界,“门”的象征意义便由此而来,“他脑子里已经明白地想好了开门的手段和办法,然而他却没有力量使用这种手段和办法把门打开……宗助自己好像生来就命中注定要长期守在门外,这是无可奈何”{5},宗助的理智判断不可能长期自持而不受外界影响,而他又没有顽固的信念能掩埋他的自我意识和智慧的思索,由“心门”到“社会之门”,他无法穿越,却又不得不穿越,这种矛盾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儒道思想的一种冲突。

① 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②③④ [日]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小说选》,陈德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8页,第459页,第535页。

⑤ 何乃英:《探索与开拓——东方文学论文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参考文献:

[1] 郑洁.竹词语及其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王向远.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107):40-45.

基金项目:黎跃进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夏目漱石与中国”,批准号:10YJA752013

作 者:徐丽亨,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汉学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从辑刊到CSSCI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时尚美学中的应用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