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多媒体教学时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3-04-29兰恭生
兰恭生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动态感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脑筋爷爷的动态画面。动脑筋爷爷说:“同学们好!今天,我带来一道题想考考你们,看谁最聪明!小明今年8岁,他的哥哥小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小华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道:“3岁。”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小明今年都8岁了,哥哥怎么可能比弟弟还小呢?”正当大家都在纳闷的时候,我微笑着鼓励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哥哥才过了3个生日吗?我们来向今天的课要答案。”至此,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
二、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1.用在揭示学生难理解的概念时,以降低思维难度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抽象性数学概念,如几何知识中的周长、面积、体积、表面积等,往往易混淆。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
如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用计算机制作一段三维动画:将一块长方体的铁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现水位渐渐上升。这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慢慢地理解了“占空间”的含义,再将体积的概念归纳得出,而且学生对此印象也非常深刻。
2.用在揭示规律时,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揭示一些抽象的数学规律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能形象地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把导出公式的抽象逻辑思路变成学生的“可见”思路。
通过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得出:上下对边越来越“平直”,左右对边越来越“竖直”。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想像:如果等分成32份、64份、100份、1000份呢?
明确: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进一步想像:如果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长方形。
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这样的动态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
3.用在学生思维遇阻时,以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利用多媒体就能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从而突破思维障碍,解决问题。
如: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颇感棘手。若通过多媒体演示,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既能使学生顺利地突破了思维障碍,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4.用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和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等。这时可通过多媒体先出示一些三角形实物,然后隐去非本质的特征,只留下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出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分类,并把三角形重新排列,用关系图表示。最后通过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替代了教师的语言叙述,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体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进度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在练习巩固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信息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我经常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利用电脑模拟人声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多媒体将基本题、变式题、发展题等不同难度的题型分类设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由筛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