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
2013-04-29李怀花
李怀花
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读书入境,可以把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受和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
一、 兴趣激发,赋予创新情境
兴趣是成功之母,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我们可以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真切的情感走入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就能直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
如指导朗读《九色鹿》:“九色鹿一眼就认出了那个人,气愤极了,大叫:‘啊!原来是你!原来是你!我不顾危险,把你从湖里救上来,可你却忘恩负义……”我请了几个学生来读这句话,但效果都不理想。于是,我便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听了范读,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老师读的时候声音很响,语速也很快,可以看出九色鹿非常气愤。”还有的说:“老师在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也是很气愤的。”……范读之后再让学生朗读,这回学生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抓住关键的词句和感叹号读出九色鹿说话时的语气了。
2.情境感悟
有的文章内容十分抽象,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园不值》一课,教师配乐范读时,用课件映出画面,展示作品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轻轻敲着柴门,高高兴兴去拜访园主人,准备赏花品春,可是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不免令诗人扫兴。但他又舍不得离去,在门前徘徊,脚步在苍苔上印下了痕迹,心里格外怜惜。当他看到从墙头露出的一枝红杏,想象出园内定是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情景时,又感到十分快慰。美丽的课件画面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
3.角色体验
在角色体验中朗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鞋当雨靴,在积水中踩踏,尽情地玩乐。所以,上《秋天的雨》时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开创了乐读、勤读、善读的局面。
二、方法传授,给予创新空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可在一些较为典型的课文中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1.表情朗读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感情变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来表现。教师根据内容,朗读时表现出适度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常常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在朗读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用悲伤、怜惜、愤怒的表情,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表演朗读
表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朗读效果。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朗读。表演中,课文所描述的“李白举起了酒杯”“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以及“孟浩然乘坐的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等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努力地表现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这样结合表演进行朗读,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想象朗读
想象是思维的源泉,是拓展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先导。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边读边想。即声情并茂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文章情景再现于眼前。(2)边听边想。即在听教师范读、同学朗诵、朗读录音时,自然闭眼静听,进入遐想状态,使文章情景浮现于脑海中,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三、技巧指导,培养创新思维
1.把握层次
首先要做到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并把词连起来读,把课文读通顺。接着要做到能理解地读,即能按句式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把课文读流利。最后要做到有真情实感地读,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感情
要指导学生读出滋味儿,读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朗读课文时语速的快慢要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而音调的高低则随思想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变身为文章里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感受文字间蕴涵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3.形式多样
从朗读的形式来看,可以范读、引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朗读上,应抓住教学中的一切有利时机,随时创造朗读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朗读素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锻炼思维,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