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诸葛亮出山第一计说起

2013-04-29李振轩

文史月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刘琦性命李世民

李振轩

又观《三国演义》,看到刘琦问计于诸葛亮(上楼抽梯)一段,偶有所感。

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得卧龙出山。诸葛亮自诩有匡国济世之才,不料出山第一计,却是解决刘琦与刘琮的夺嫡家事。

刘琦作为嫡长子,拥有刘表荆州牧大位的继承权,且是第一合法继承人,但他亲生母亲死的早,后母蔡氏又为他添了个“堵心”的弟弟。最要命的是,蔡氏是荆州地方第一大族,树大根深,上能影响刘表的“天心”,中能左右荆州官军的“众望”,下还能引导荆州百姓的“民意”。刘表逐渐走向弥留之际,而刘琮的亲舅舅蔡瑁手握重兵。势单力薄的刘琦越来越觉得自己非但难以继承父亲的大位,反而很有可能在“你死我活”的政治较量中败下阵来,脑袋搬家。

刘琦虽没啥能力且稍显懦弱,但并不愚蠢,看到形势岌岌可危,开始想方设法谋划“保命”大计。正好赶上诸葛亮出山,刘琦看到诸葛亮,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死死地抓住不放,设计了“上楼抽梯”的大戏,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设法救自己。

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空中”阁楼,诸葛亮祭出他的出山第一计,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历史典故点拨刘琦,教他向父亲请命驻守荆州重镇江夏,远离权力斗争核心,以求自保。刘琦依计行事,果真屯兵江夏,保住了性命。

这个故事片段到这里就讲完了。在书中的描写里,这件事是反映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一个小小例证,刘琦手中的江夏驻军也成了刘备后来成就大业的本钱,可谓“草蛇灰线”决胜未来。我们在叹服卧龙先生智谋的同时,不禁要问,诸葛亮给他的大兄弟(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担儿挑”)出的主意,果真是设身处地为刘琦考虑的好计谋吗?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请听分解:

1、“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说说晋文公与公子申生的故事。

春秋晋国,献公因为宠幸夫人骊姬和小儿子奚齐,加上听信谗言、老来昏聩,与嫡长子申生与两个年长的儿子重耳、夷吾产生巨大的嫌隙,为了给小儿子扫平道路,甚至渐起杀心。

骊姬在申生供奉于献公的胙肉中下毒,献公认定申生有弑父之心,招三个公子问罪,申生有口难辩,自缢。重耳、夷吾听闻申生惨遭奸人迫害,又听说骊姬将要陷害他们,便不辞而别,悄悄返回封地,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申生明知被陷害,却仍留在国内,选择愚孝,最终被害。重耳在受到迫害时,远去他国避难,最终成就一翻伟业,成为五霸之一。对于危机四伏的刘琦来说,惊人的情景相似地摆在面前,这个典故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他听从诸葛亮的建议,离开荆州消极避祸。但是,我们不禁要问:

2、类似的情况下,在外一定“安”吗?

让我们来看看汉惠帝与赵王如意的故事。

答案是否定的。

王朝的继承与被继承问题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刘邦晚年开始宠爱戚夫人和小儿子赵王刘如意,渐渐有了废立太子刘盈(后来的惠帝)的心思,但是碍于帝国的基业和惠帝母亲吕后的威势,并没有施行。为了保全这个最喜爱的儿子,他加封刘如意为赵王,并遣他“之国”(到自己的封地),就是要让刘如意远离权力斗争核心,保全性命,做个安乐诸侯。

未曾想,他尸骨未寒,赵王如意就被吕后从封地召到皇宫毒死,戚夫人也被吕后做成了“人彘”。赵王如意避祸于外,可终究没能保全性命,母子相继惨死。

看来,在外也不一定“安”。疑问接着来了:

3、在内一定会“亡”吗?

来看唐太宗与太子李建成的故事。

唐太祖李渊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宠爱的年轻妃嫔,也没有特别聪明可爱的小儿子,甚至还未进入老年糊涂阶段,尚属春秋鼎盛。但帝国的接班人问题还是过早地摆在他面前,无情地困扰着他。

自从起兵反隋以来,在攻取大隋重镇长安之后,李渊给儿子们的分工基本就遵循大儿子(太子)建成留守老巢,二子秦王李世民和四子齐王李元吉在外征战的专业分工(三子李玄霸未成年就去世了,没隋唐演义写的那么生猛,其他儿子都非常小或没有出生,当时都没啥影响力)。

继承权的争夺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展开,要说当时市面上传“李世民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应该一点也不过分。李世民可谓军事天才,战功显赫,一大半江山是他打下来的,手下虎将如云,谋求皇帝大位的实力非常雄厚。但在继承序列上明显处于劣势,虽也是嫡子,但并非长子,而且太子建成也是军事才能、政治才能非凡,属合格的“守成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太祖李渊在封建“大宗与小宗”分立的制度面前,考虑到帝国的稳定,最终把大位传给太子建成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那么手握重兵、军功显赫、人心所向的秦王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定点清除”。

按照在外而“安”的思路,李世民应该自请脱离中央,到封地去避祸才对。但李世民没有这么做,而是在国都不断招兵买马、收买人心,最终铤而走险,搞了“玄武门之变”,干掉太子和齐王,逼老爹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看来,在内也不一定要“亡”,抓住机会反而可能“王”。

那么,是不是说,在外就没有机会先保住性命,再图谋大位并取得成功呢?

4、在外就一定颠沛流离,任人宰割?

看明成祖和建文帝。

答案也是否定的。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很早就在安排接班人问题。为了给皇太孙扫平道路,杀功臣根本不眨眼。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几乎杀尽一同打江山的老伙计。再把有实力的儿子们都分封到边疆去,为太孙朱允炆的顺利即位创造了祥和的环境。

可是,万万没想到,拱卫皇权的燕王朱棣仅在他过世四年之后就攻入南京,改朝称帝,让太孙建文帝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看来,在外提兵,把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有可能既保住性命又夺取大位的。

有了以上四方面史实的讨论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高继承顺位的王子皇孙们来说,对于“保命”这件最基本要求,有没有夺嫡之心、谋反之意不重要,有没有强大的实力威胁皇权王权也不重要,在内还是在外就更不重要了。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几乎分辨不出谁有谋朝篡位的野心,因为在真正起兵或政变前,这种野心通常不会表现出来(李世民的情况非常特别)。最高统治者只能分辨谁有谋反的能力和资源,那么谁在继承顺位上更接近自己,谁的威胁就大。

那么,继承大位后或继承大位前,这些具有威胁的兄弟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所以找借口清除这些炸弹就变得非常明智,而并不管你是不是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有了这些讨论之后,我们再来看诸葛亮出山第一计有没有彻底解决刘琦想保全性命的要求。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避祸于外的做法只能保一时的平安,并不能保一世的周全。

对于这些生于帝王家的公子、王子们来说,与生俱来的继承权是一种负担,要想平平安安做个安乐王爷难上加难,想过平平淡淡的百姓生活就更不可能。保住性命表面上看是很低的要求,但实际却是极高的目标,很难实现。因为只有最终夺得大位,自己性命的周全才是有保障的。作为具有继承人资格的宗亲,一定会被执政者看成是威胁,被视为“心腹大患”,绝大多数都会遭到防范、监视,帝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一起,具有继承人资格的宗亲就会被罗织罪名,从肉体上被消灭。

所以,诸葛亮的计谋只有涉及了帮助刘琦夺得大位,并最终成功时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刘琦的“保命”问题,不然就是应付、就是短见。

猜你喜欢

刘琦性命李世民
李世民的苦心
咕咕叫的肚皮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性命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Applic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李世民用人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