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013-04-29熊芳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梁惠王寡人王道

熊芳芳

教学步骤

一、抽查预习卡片的完成情况,先小组内交流,重难点知识在班内强调。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

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明确:梁惠王为自己在政事上比邻国君王更用心而百姓人数却并无增长趋势而感到困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生:“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乙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6.“五亩之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否与前面一段重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讨论明确:前面一段强调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生态,不可竭泽而渔;这一处强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仅仅是取诸自然(野生的鱼鳖、树木)了,人们还可以吃上家庭饲养的鸡、猪、狗等肉类,人们还自己植桑养蚕,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良田百亩,数口人的家庭再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整个这一段的内容与前面一段相比,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①人类由尊重自然走向改造自然;②物质生活由生死无虞的底线满足走向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③百姓由无恒产走向了有恒产;④有了学校教育。

前面两点上面已有表述,毋庸赘言。

说说第三点的无恒产和有恒产。“王道之始”阶段,百姓尚无属于自己的产业,仅仅能够满足“养生丧死”的基本需要;但“王道之成”阶段,百姓明显变得有了底气“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资本,而百姓能否安身立命,又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安定。“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意思就是: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安分守己的意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如果没有安分守己的意念,就会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至于学校教育,除了这里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外,孟子也曾多次提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所以,在孟子第二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成”)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教育正是一个国家从王道之始走向王道之成的文明标签。

做到了以上这些方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决重点字词和句式:然而、王、未之有)

7.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齐读最后一段)。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君王将百姓的命运归咎于年成,就如同杀人者将罪恶归咎于自己手中的兵器一样的荒谬,这样的说理,让道理不言自明,警策有力。整个末段又与上面两段的王道蓝图构成一个正反对比,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者无敌”。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这样的主张,在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早有表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的说理,可谓软硬兼施:先投其所好,用战争设喻,绵里藏针却又一针见血地狠扎了一下对方,然后在伤口处施药(不先扎一下,药效就进不去)——用美丽的王道蓝图激发梁惠王对仁政的向往,转而又用冰冷残酷的现实和含蓄巧妙的比喻来暗讽其作为,促进其反思。

孟子好辩,孟子也善辩。

好辩,是勇者气质;善辩,是智者风范。

(三)拓展

讨论预习卡片的补充阅读材料——孟子与梁惠王的另外四次对话,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说理风格。

1.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四次对话的中心话题。

第一次:利;第二次:乐;第三次:杀人;第四次:无敌。

分别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

①“利”只会刺激“欲”,只有“仁义”才能孕育“忠孝”。

②与民同乐,才能有真正的乐、长久的乐。

③为政不仁,等于率兽食人。

④仁者无敌。

小结: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但其积极意义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生命这一层面的维护上,在精神生命方面,中国的“仁”恰是对“人”的一种捆绑——“‘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意义上则基本未变。”(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四次对话的主要说理风格。

①类比推理

②正反对比

③比喻说理

④正反对比

(四)作业

阅读《孟子》,写读书笔记。

附:

课前预习卡片一

[易错字音]

弃甲曳兵( ) 数罟( ) 洿池( ) 不可胜食( )

养生丧死( ) 可以衣帛( ) 鸡豚( ) 狗彘( )

庠序( ) 孝悌( ) 然而不王者( ) 饿殍( )

[重点词义]

河内凶

寡人之民不加多

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

是亦走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自由补充:

[一词多义]

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狗彘食人食

寡人之于国——寡人之民——填然鼓之——申之以孝悌之义

仿例补充:

[古今异义词]

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

然而不王者 古义: 今义:

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古义: 今义:

仿例补充:

[特殊句式]

例: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宾语前置)

仿例补充:

[通假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直不百步耳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仿例补充:

课前预习卡片二

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以下四次对话的中心话题。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四)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猜你喜欢

梁惠王寡人王道
吕相绝秦之“寡君”“寡人”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编辑部的故事
寡人之于学习也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当网络语变成文言文
Chemical Modeling of Nesquehonite Solubility in Li + Na + K + NH4 +Mg + Cl + H2O System with a Speciation-based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