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厚教材之手法举隅

2013-04-29孙列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材设计教学

孙列奇

课改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语文教学的“新课改”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中,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几乎如彩虹似的梦,“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读厚教材是登堂入室之台阶。

怎样读厚教材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炼就一双“明月松间照”的智慧之眼,去发现“揉碎在浮藻间”的教材亮点。其次要结合教材特点,找准突破口,选点生发,因“材”施教,撑一支创意的“长篙”,向教材更青处漫溯。

笔者不揣浅陋,例谈我读厚教材的几种艺术手法。

一、补一补

补一补,即选择教材中省略的关键内容、留白的词句,进行补充表达,化“隐”为“显”, “无”中生“有”。

留白往往是文章的美点、亮点、难点、要点。补一补, 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懂内涵,放飞思绪,培养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如执教《华南虎》,我选择诗歌末节中一句“我终于明白……”,引导学生补充表达:“我”明白了什么呢?作者用了省略号,没有具体写出来,请用第一人称把“我”明白的深意和想说而当时没有说的心里话补白出来。

《故乡》中“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我设计“补一补”:如果你是迅哥儿,面对曾是儿时玩伴,如今重逢久违多年且已人到中年的闰土,你会怎么说?请把“我”不知怎么说的话补出来。文中还有许多省略号,省略了闰土想说的话,请把他没说的话补充出来。

《猫》中“我没用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他表白我的误解呢?”我的“补一补”:如果你是那只猫,你如何为不能说话的猫来辩诉?如果你是文中的“我”,请你替不知怎样表白的“我”去表白。

《风筝》中“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我的“补一补”: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充描写“我”离开后所不知道的小弟后来留在小屋的情境。

《羚羊木雕》“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我的“补一补”:奶奶想说什么?

《皇帝的新装》一文,某教师设计的“补一补”则是“无”中生“有”,别出心裁。具体设计是:文中多处写了骗子和众人夸赞新衣,如“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一下名词”“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但文中并未具体描述,请发挥想象,替他们具体夸一夸,描述这件精致的无双的新衣。示例:这粉红的牡丹花正在迎春怒放,这翡翠镶玉的金龙在腾云驾雾……请再补充若干句。

《最后一课》中“‘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补一补:韩麦尔想说什么,请把他哽住的话说出来。

《蒲柳人家》中“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我的“补一补”:文中只写了四种担心,你能否再补出另四种担心?

《湖心亭看雪》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我的“补一补”:假如你是那位金陵客,请补充完整“想不到湖中还有如此 的人”。

……

像这样的“补一补”,往往能勾联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变一变

“变一变”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改变视角,重组内容。变一变,可以培养学生提炼、感知、再表达、再创造的能力。变一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变:语言和容量。

(一)变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变语言即在阅读教学中从语言的角度针对如题目、词语、句式、情节、结局、文体、形式、顺序、人称、标点、语气等方面进行改变,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通过一把局部的金钥匙,打开一扇通向全篇的大门。下面列举几例。

1.变题目

如《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板块: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为什么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宁鸿彬先生执教《皇帝的新装》,设计:请给这篇童话再加个副标题。

2.变词句

变词句即改变原词句,替换新词句,变“妙”为“拙”,引导赏析遣词造句之妙。

如《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变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将“闹”换成“叫”或“飞”。

《济南的冬天》中“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将“顶”换成“压”;“小村庄房屋顶上卧着点雪”将“卧”换成“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

《故乡》中“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将“横”变成“立”或“躺”。

《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将“排”变成“掏”。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3.变结局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设计:我们试着作出种种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1)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2)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3)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我”……

(4)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我”……

4.变人称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贝壳》一文,我的设计:模仿《行道树》,借贝壳的口吻改写成一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散文。

5.变形式

如执教《秋天》(何其芳),我设计的两次“变形”:一变歌曲,唱秋,模拟歌曲《春天在哪里》,把《秋天》一诗改写成歌词《秋天在哪里》,然后歌唱。二变形式,写春,仿照《秋天》诗歌结构,改写一首现代诗《春天》。

课堂上歌、诗、文如百变精灵,融为一体,胜似一道美味佳肴,活色生香。

6.变文体

即把古诗变成散文诗、小说变成戏剧等。这种变体裁比苍白的的鉴赏分析要更美丽、更雅致、更灵动。

如余映潮先生执教古诗,特别青睐“以诗译诗”,即“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如他在执教《登高》、《山居秋暝》等律诗都有“以诗译诗”这一环节。

笔者执教《武陵春》(李清照)也设计了变文体的“诗词写意”,教师先展示“写意”示例:

六年前的春风又吹起来了!我心相依的夫君呢,却永远留在了石头城的黄泉下。谁与携手,春风中同看庭前花开花谢?——我的家破碎在了六年前的颠簸流离中!十年前的金戈铁马声消逝了!我大明湖畔杨柳的倩影,却永远留在了我子夜时分的不眠的思念里。谁与同行,暖阳下同听檐下的燕语莺喃?——我的故国倾颓在十年前的仓皇南渡中!草原纵然辽阔,没有骏马掠过,便只剩下空茫;大海纵然浩瀚,没有帆影飘过,便只有死寂。家国都成梦的我啊,也只有春风中茫然的回忆!更何况,人间四月天,春天所有的花儿都谢了。江南的阳光虽然明媚,能融化我心海三千六百个日子日复一日凝成的坚冰?江南没有春天,我也无心看窗外的风景。明诚君与我一同收藏的金石还有几片,那是一份记录,一份见证,全写着劫难、流离、飘零!物还在,人却不是昨天的我,万事都成空!一切都如梦,只有我的泪是真实的,冰冷!人说金华城外的枝头残花还在,那是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吗?我多想走近你啊!但双溪的扁舟啊,你怎能载得起我三千六百个日子层层叠起的浓愁?

在执教《望江南》(温庭筠)、《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渔家傲》(范仲淹)等诗词,我都指导学生作这样的散文诗改写。

(二)变容量

变容量即从文章的篇幅角度,对内容和信息量的进行改变,让学生体会妙笔,学用表达。变容量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删一删,变直为曲

即将教材中有深意的词语、文眼、背景插叙、伏笔、衬笔等试着删除,让学生比较其区别与表达效果。“删一删”是变“直”问为“曲”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如执教《白兔和月亮》,针对结尾段,大部分教师提问设计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用白兔和人类对比”?

我的设计是:寓言末段中“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句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这是一句看似平淡的话,极易被学生忽略,但经我这样一问,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句话其实隐含深刻寓意,是在讽刺人类在利益面前的贪婪和执迷不悟,不能适时放弃或迷途知返。

我的“删一删”教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我的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这句话可以删去吗?

《范进中举》中“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胡屠户)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两个“千恩万谢”能删除一个吗?为什么?

《散步》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可以删去吗?

2.扩一扩,变少为多

“扩一扩”指将文章中局部略写、一笔带过的地方扩充想象,增加记叙和描写,扩大信息容量,化“略”为“详”, 变“少“为“多”。

如《春》: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次详细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但在第2段写山、写水只用了一句话“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来勾勒。山、水最能表现季节特征,请你也用一段话具体展开描写,扩写成“春山图”、“春水图”。

《白兔和月亮》(周国平),文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我的“扩一扩”设计:白兔是怎么去拜见,怎样去说服诸神之王撤销那个决定的?诸神之王又是怎样说的?他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把本句扩写成一段童话般的情节。

《湖心亭看雪》一文,我的设计:作者深夜踏雪独往湖心亭,意外与金陵客萍水相逢,相识相知,引为知己,必有千言万语,无穷感慨,请将课文第二段用白话扩写,表现当时的推杯换盏,劝酒强饮,煮酒论人生,怅然话别的情景。

“扩一扩”不是画蛇添足,是锦上添花,是走进文本,丰厚文本。

3.理一理,变繁为简

“理一理”是对文本信息的一种筛选、梳理,是对文本的提炼加工、整合概括。它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尤其适合说明文的教学。

如余映潮先生执教《苏州园林》,其中有这样的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将课文变成微型文章。

笔者执教《理想》(流沙河),我的设计:每节诗,请用一句话来表达,再把12句话,变成一首诗。

《我的信念》:每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感悟“我”(居里夫人)的信念。

4.续一续,变短为长

“续一续”即给句式续写(或仿写)句子,给文章续写情节。续一续是变“短”为“长”。它是学用句式、章式表达的一种高效手法。散文、小说的阅读教学常可用续一续。

如我的“续一续”教例:

(1)句式续一续

《土地的誓言》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我想起……,我看……我听见……”我的设计:请再续写一组“当我……我想起……”句子,描写作者目睹故乡的心理活动。

《夏感》中“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我的设计:运用拟人写法,使用恰当动词,选择几种夏天农作物,抓住其生长态势情景特点,用“那……那……那……”句式续写一组景物描写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续写百草园的景物图。

(2)课文情节“续一续”

《皇帝的新装》:皇帝游行之后……

《最后一课》:放学之后……

《孔乙己》:孔乙己中举……

三、创一创

“创一创”即创设一种生活情景,对教材进行创新解读,创编表演,创造表达。创一创是由“内”而“外”。 走出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模拟生活场景、社会舞台,创设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景有辩论、访谈、庭审、课本剧、交响乐合唱、颁奖、演讲、新闻报道、导游……

(一)辩论

《愚公移山》: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曹刿论战》:鲁庄公是昏君还是明君?

(二)访谈

《桃花源记》:(某教师设计)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为什么要我们不足为外人道?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羚羊木雕》: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我”的爸爸妈妈、奶奶、万芳来到《金牌调解》栏目组,接受主持人的访问,你会怎样回答主持人的采访?

“我”:你能讲述你送羚羊木雕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吗?

“我”的爸爸妈妈:你觉得逼着孩子要回羚羊木雕妥当吗?

奶奶:你当时站在门口,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没有说?

万芳:你为什么又原谅了你的同学?

庭审:

如《皇帝的新装》,如果骗子被捉拿归案,押上法庭接受审判,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审案?如果你是骗子,你会怎么辩护?

(三)课本剧

《石壕吏》:把本诗创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四)交响乐合唱

诗歌、散文的朗读教学,大多可以创设交响乐合唱的形式,分声部和角色来组织教学。如余映潮先生设计的《安塞腰鼓》分角色多声部朗读,俨然就是一曲交响乐大合唱。

《黄河颂》、《理想》等诗文均可采用这种多重奏交响乐的形式设计朗读教学。

(五)演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用演讲的形式朗读,《新闻两则》模拟记者报道朗读。

(六)拟写颁奖词或墓志铭

《我的信念》、《邓稼先》、《信客》、《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等,设计为其主人公拟写颁奖词或墓志铭。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大千世界,社会百态,都可以和语文联系起来,使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

四、插一插

“插一插”即在阅读教学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恰当地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材料或资源。插一插是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它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起着或解说、或印证或巩固的作用。

插一插讲究内容和形式。

插一插的内容可以是背景、典故、轶事、笑话、文学评论、相关文章、文史哲学术知识、教科知识、练习资料等。

插一插的形式可以是教师讲述、表演,也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模具、器材、实物等材料的展示。

插入的内容应比形式更重要。传统教学的插入重内容,当下的课堂插入重形式,甚至许多语文教师失去了插入讲述这种高超的手法。

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需要讲究插入的艺术。插一插最能表现老师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综合素养,也最需要老师的学术素养。它要求教师纵横捭阖、信手拈来。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一种精心建构与延伸。高明的插入,往往是教学中最精彩的“插曲”。

许多语文教育名家都是“插入”的行家。

如多年前史绍典先生执教《再别康桥》,我至今还记得他当时的插述情景:品味“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的含义,起初学生理解较困难。于是他讲到,有一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其中有几句歌词是:“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的打在我身上。”这首歌表现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人依恋热爱到极致,他就会甘愿变作某物或某人。你看,这首歌表现了小伙子非常爱那个姑娘,所以小伙子甘愿变成一只羊,任她皮鞭,不断轻轻地打在身上。这样一插入歌词,再品徐志摩的诗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表现徐志摩对康河的爱之深。这样的插入,水到渠成,无需老师多讲,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于漪、余映潮等名家的课例里,常可看到许多精彩的插入。

笔者执教《岳阳楼记》,为让学生理解“迁客骚人”何以生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情,曾插入讲述“庆历新政”中范仲淹被贬谪,苏舜钦被谗言陷害,革除公职的历史故事,学生动容动情,很好地领会了范仲淹心忧天下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情操。

插一插使课堂内涵更丰富,容量更丰盛,积累更丰厚。

读厚教材的手法“接天莲叶无穷碧”,决非囿于以上列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几招几式。教师在教材的语言花木中,曲径通幽,“众里寻他千百度”,语文阅读的教学艺术之花就会“满园春色关不住”,“千树万树梨花开”。语文新课改也就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猜你喜欢

教材设计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