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断性评价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13-04-29黄欢
黄欢
关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方面作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可是从语文课堂和高考答题呈现出来诸多问题看,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在文本阅读时会片面地、错误地理解文意,说明思维的精准性有欠缺;以偏概全,浅尝辄止,架空文本,随意联想大有人在,说明思维的深刻性缺失;而有些是孤立地看问题,生搬硬套,忽略语境,肢解文意,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文本阅读不能举一反三,迁移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深入理解,思维的广阔性不够;另外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能作出自己独立的个性的评价,而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思维的批判性缺失等等。
学生思维品质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阅读教学现状,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理性分析多,阅读感悟少;知识练得多,思维训练少;理解内容多,应用迁移少”。因此,我通过《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围绕以下目标进行探索实践:诊断学生语文阅读的思维缺陷,寻找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有效手段,提升有关语文思维品质的理性认识。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专题的人文话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本课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现状比较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前测来把握,前测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题目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文本理解的程度,文体特色的感知情况,以此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通过前测了解到如下学情: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从文句出发,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深层解读;大部分学生停留于文句表面,缺少纵深思考的过程。学生都能触及到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这一层级,但只有极少部分在此基础上表达出“平等”“尊重”“宽容”“自由”等深层精神诉求,而这恰是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深层内涵。其中有五个句子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而实际上,学生对这些句子理解的障碍源于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用诗意的富含思辨的语言把深刻的哲理寄于形象化的描述中,学生感觉很难把握内中隐含的深意。学生对文本的内涵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思想的个性评价、质疑探究了。
基于前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文本的特色,最终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独特感悟。②开展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③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④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前后进行了两次教学,两次执教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后检测来反馈。后测力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诊断课堂教学的效度。通过后测了解到两次执教的教学效果差异比较大。第一次执教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更加全面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明白了本篇文章在教材单元里的地位。只是理解的层面大致相同,仅极个别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另外,八成学生缺乏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把握,可能更多的是对文本个别句子的修辞手法有一些认识和判断,单对整个篇章脉络和文章整体的独特表达感悟不足。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看,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完成了,但独特感悟以及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没有涉及,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这个目标,由于实际的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而匆匆带过,也没有设置让学生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的环节。而实际上,第二次执教后,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文意,并作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较课前对文本的表现特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认为形象化的表达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值得深思回味,也更容易打动人心。而且,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并写下了一些比较生动而有思想的文段。从这些文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尝试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形象化的语言承载相对深刻的主题,这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文本形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保障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
反观第一次执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低,原因主要在于:①没有充分暴露学生学科思维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前测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思维提升的针对性较欠缺。②在关键环节的设置上,教学提问没有开放性,不利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③学生理解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没有搭建很好的“脚手架”,不利于保障学生思维的顺利提升。④虽然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可是实际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重点、内容理解层面、对文本形式的探讨基本没有涉及,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深层思维。⑤没有设置适当的拓展内容,也没有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积累迁移、内化,思维的灵活性也没体现。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之所以有这样可喜的变化,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文意的深层把握、个性感悟和文体意识的感知和发现,符合课标要求,也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含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通过前测可以清晰发现,通常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本文的环保理念,但是又不能把文章局限在环保这一点上,语文课还必须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哲理思考,并有自己的个性评价和个体感悟,同时还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一丰富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具体表现出来的,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而本课从这些方面出发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做了些努力和尝试。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
从故事的概括,到情感的体验,然后到困难语句的品悟,再到个性的感悟,最后到文本特色的把握和运用,这些环节,自然合理,由浅入深,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情感到哲理,由感悟到表达,这些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也充分尊重了思维认知的一般规律,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了必要的铺垫,最终基本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保障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
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和学习实际,充分利用了学情检测,因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也为思维的顺利提升提供了保障。如在学生文意理解存在思维障碍不能顺利突破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搭建一个“脚手架”,直接抛出“荒野”这个意象的内涵,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读。如在文本比较阅读的时候,从前测当中整理学生理解困难较多的语句,其实也是那些富含深刻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指导学生慢慢品读并拓展文本比较体会,对文意和文本形式的理解便会更进一步。
(四)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合理、有效,抓住学生的思维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教师的提问有时比较随意,不能扣住文本理解的核心所在,而改进之后的课堂提问除了遵循思维由浅入深的特有规律限定之外,还指向了文本的多个维度。整体的感知、语言的品味、疑难点的挖掘、适时的补充、表达的关照等将学生思维引导到更高一个层次,充分凸现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合理有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结合高中生实际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等情况,可以发现高一是形成高中语文学习观念、培养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步入高中之后,面对课内或课外的文章,不仅要经常性地以读者的身份去理解作品,还要从作者构思写作的角度,去揣摩文章在选材立意、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巧妙之处,也就是现代文阅读常常要求学生不仅能感性认知,读懂文章,还要理性分析、概括、整合、鉴赏、评价、探究等。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和分析能力,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情绪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悟性”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创造思考的空间,这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语文课堂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努力:
(一)借助诊断性评价,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检测学生思维提升含量,保障教学效果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语文课堂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必须通过课前学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文本感知理解的现状,把握学生阅读理解的思维缺陷,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有助于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并利用课后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进行深度剖析,明确学生思维提升含量,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做了有力的支撑。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除了文本内容理解的层面,还可以在文本形式的感知上做些突破
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课堂上很多教学环节的安排和相关的学习活动的设置更多的是围绕着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的层面,对文本形式的感知体悟关注得比较少。语文课除了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独特情感思考,并有自己的个性感悟,同时还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一丰富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具体表现出来,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开放度、深度,到位有效的解答也对提升学生思维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教师的有效提问,对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精准性、开阔性、批判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立足文本,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整体把握,有的放矢,一切感悟联想也就有了根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精准性。提问还须合理地延伸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合理有效地拓展与超越,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开阔性。问题设置须体现层次性,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高潮,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提问还应关注生成,提倡开放多维,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同时,还应该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这时教师的机变处理就很关键。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的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实现从“带着问题读”到“读出问题来” 的转变。教师的有效解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师生共同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活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合理组织讨论形式,避免低效甚至是无效讨论,努力拓展思维的空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很多时候,教师捧着教材和参考资料绞尽脑汁来设计讨论的内容,这样做很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内容是不是真正的适合学生讨论,是不是有价值的、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含量的?有时不妨让这个讨论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疑问,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前检测,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找准问题的切入口,这样课堂讨论内容的预设来自于学生的疑问,因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生成。问题从学生中来,不失为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做法。这也是“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体现。
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采用新颖而得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思维的精准性、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如果基于诊断性评价,那么我们的课堂可以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我们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智力、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美丽的思维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