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思考
2013-04-29柯芳
柯芳
摘 要:学校主要靠办学质量赢得生源,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学风状况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目前独立学院的学风存在很多问题,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因素,那么就应从这些原因入手着力去改善。
关键词:学风建设;独立学院;思政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19-02
学校主要靠办学质量赢得生源,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要凭借规范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逐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在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如果说学生工作是立校根本,那么学风建设就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核心灵魂。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怎样抓好学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
1.师资问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和上水平的根本,学校可以少一点高楼,但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尤其公办大学的校属二级学院,因是公办性质,学校对其掌握有绝对的办学权和控制权,学院没有自主招聘权,师资力量往往主要来自外聘,母体高校则是独立学院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其中专任教师至少有1/3是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的,有1/3聘用了包括母体高校在内的退休教师,另外1/3才是独立学院自己的教师,或从别的高校聘请教师。正因为如此,师资流动性大,稳定性低,多数教师都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上,缺少“建设者”和主人翁意识,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也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很难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师德师风建设也难以成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2.学生自身因素。问卷调查统计:
独立学院一般在各省市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录取,学生文化基础弱,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有少部分只为四年后能获得本科文凭,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三本院校收费比普通高校高出许多,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且6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意志薄弱,贪图享受,学习上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标。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认为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学习的最终目标已经实现,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再加之相比中学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终于摆脱了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监管、朝夕相伴,学习和生活主要由自己来支配,相对自由,大部分学生自我放松,自由散漫,逃课、挂科现象屡见不鲜。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学习不是首要任务,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这些方面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参加活动时精力充沛,到了教室就精神萎靡,甚至逃课去参加各项活动,忽略了学习。还有极个别学生在高中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由于高考失利进入了独立学院,不能很快地调整心态,于是自暴自弃,考试频频亮红灯,甚至不能毕业。更有少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对网络、游戏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抵抗力差,容易误入歧途。另外,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了解或者填报高考志愿时由父母做主,也导致一些学生消极对待所学专业,这也是造成独立学院学风差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社会对此类院校缺乏了解,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认同度偏低,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如一本二本院校:他们成绩不如一本、二本学生,而且大部分人的家庭条件不错,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很多招聘单位直接将三本学生拒之门外,这也使我们的学生在求职时自尊心受到了很大伤害。目前,全国有几百所独立学院,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据教育部统计,大学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同时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一千多万,在这种背景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就更艰难了。就业的压力能够促使部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无目标。
二、改善学风状况的策略
1.增强软实力。师资即高等教育的软实力。抓好学风建设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身示范来改善学风状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定期开展师德培训,组织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并撰写心得;制定完善的师德考评制度,通过考评,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树立榜样,在教师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第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制定宽松的教师培养制度,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国内外学习考察活动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术交流。定期开展业务竞赛活动,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对经费投入、教师待遇、考核评估、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都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2.思政教育常抓不懈。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令明确指出:辅导员的选聘要考虑“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高校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科学管理、职责明确,建立健全培养机制,让辅导员看到自身的职业前景。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偏好、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第三,思政教育日常化。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渗透课堂,随时随地进行正面引导。
3.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模范作用。骨干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是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先进力量,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入党后培养教育,以他们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来影响和带动班级的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在当前学风现状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独立学院尤为可贵,学院要有专项经费投入,加大表彰力度,通过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优秀的成绩来影响后进学生。学生干部也是学风建设的骨干,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要重点培养,给予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增强表率意识,同时要树立学习工作两不误的观念,和学生党员、学习优秀学生共同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困难”(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学生数据库,并制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另外,延续高中上自习的制度,大一大二的学生要求每晚集中上自习两小时,学习内容不限,由学生干部和党员监督,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辅导。
4. 开展入学教育,指导职业规划。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还没有从中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中转变过来,因此大学一年级是探索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树立规划意识。新生进校伊始,学校就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业介绍和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据统计,大一新生中只有30%是自己选择了所学专业,其余都是家长做主,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就读专业茫然不知,这就需要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所读专业的特色及社会价值。大学的学习生活相比中学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多元性,因此,在大一新生中,学习不适应的高达80%以上。习惯于中学的填鸭式,不能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习惯于中学的严格监督,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开展多样性的学习经验交流。引导学生从大一就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学二年级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工作,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尝试兼职,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冲刺期,充分掌握资讯,实现毕业目标。
5. 加强家校沟通。从新生进校时,就采集统计好所有学生的家长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工作单位、经济状况等),建立家长联系制度,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包括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每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学籍预警,提醒学生及家长学分修读情况。还可以与中国移动或联通合作,搭建信息平台,给家长发短信告知学校的重大事件,每年寒暑假都告知学习成绩查询网站、放假和开学的时间及学费收缴情况,家校相互配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徐可明.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112-114.
[2]孙增.独立学院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4):42.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社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