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2013-04-29刘明亮
刘明亮
摘 要: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对电工电子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评价体系,实行有效激励机制,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创新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02-02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作为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正是目前高等教育比较薄弱的一环。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担负着国家和地方人才培养的重任。电子电气类学生是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电子电气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造就社会必需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需要开展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任务,需要教学改革完成,让学生敢想,敢做,能做,做好。
一、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
(一)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需要逐步引导创新思维、完善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人格。但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教育,高校的扩招削弱了学生人均资源占有量,学生缺乏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落后,培养模式教条陈旧,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死板,满堂灌的注入式填鸭;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僵化,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专业课程的设置束缚学生创新视野。目前的电子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培养专业人才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设置越来越束缚学生发展。电子电气类专业课程普遍较难,理论深奥,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学生限制在本专业的狭窄空间内活动,忽略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学习,束缚了学生的视野。
2.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课程实行一个大纲、一本教材和统一的考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雷同,思维方式格式化,缺乏个性、缺乏怀疑品质。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充分发挥。
3.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填鸭式教学,实验内容讲解教条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效仿,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太少,该种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模仿型教学,非常呆板,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4.学生考核机制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目前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绝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学业成绩,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5.学生科研氛围不浓,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缺乏科研实践意识和氛围;学生科研项目老师指导精力不足,成果甚微或无成果,影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生科研经费不够,科研平台少,建设不完善。
(二)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内容和措施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新模式[2],核心是厚基础,重实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重构培养体系,设置必修课“少而精”,确保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使学生根植一个专业方向,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培养训练。
2.革新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讲授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讲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学相对容易或非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教”与“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程教学和课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式[3]。
3.改进实验课教学,开展“开创型”实验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工科专业设置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精挑实验教学项目,统筹安排实验课程,建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及“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科技创新研究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手段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4]。探索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在实验课堂教学、黑龙江省电子设计大赛、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的应用;完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实验经费预算和实验耗材报销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4.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实习基地。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技项目,与老师合作;学校实行实验室创新基金立项制度,在政策上扶持,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申报黑龙江省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科研促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签约对口专业的企业,对创业创新实验室、电子焊接实习实验室等进行专项投入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5.评价形式多样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考试形式改革,方式多样化,时间自主化,例如写专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如黑龙江大学现在已经实施创业教育学分、学生科研补贴政策等。
二、实践效果
(一)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研究第一阶段,我们深入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学生创新素质情况,剖析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的培养原因,根据行业发展、专业需求和现实条件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对自己专业方向具有广泛爱好兴趣、掌握该专业的前景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商品意识的人才。
(二)扩大专业培养方向,扩大学生选择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创新潜力的发挥
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扩大专业方向。例如光电学科,将原来两个方向扩大到四个方向(光纤传感、光电检测、超快激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专业方向的设置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知识沉积、学习能力及就业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是可以满足相关产业发展对本专业学生素质相关要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出版创新培养教材两部
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为使学生掌握当代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基本理论,在选修课中开设专业基础选修,同时增加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例如光电子专业在将包括选修课在内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原来的24门增加到38门,增加了《单片机实训》、《DSP设计实训》等10多门课程,适应学生多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根据黑龙江大学2009版修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制订了一些新开课程的教材编写计划和编写大纲。2011年,正式出版了《频域光纤光学双稳态及其应用》、《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压磁多功能传感器》两本新教材。
(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十余套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以下改变:(1)启发式教学代替满堂灌,即围绕专题采用提问、讨论、课内专项作业等,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讲授并探讨实际的生产线、科技发展情况、技术剖析案例等,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3)随时将该专业最新技术、前沿工艺、设备内容引入课堂,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几年来,共制作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十余套。
(五)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励
利用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信息交换来源,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电子实习、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参加不同级别的科学研究项目,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2)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增加对行业前沿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行业敏感度。(3)鼓励学生撰写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通过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活跃了学生中的学术气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李希双同学获得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孙鹏等同学获得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同时还有部分同学获得黑龙江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
(六)革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
做毕业设计是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后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创新体系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做法是:(1)规定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联系科研和实际生产;(2)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提出启发性题目,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实践效果是不少学生提出的课题不仅有新意,而且具有原创性;(3)不注重课题研究结果,允许失败,鼓励老师和学生大胆设想,为创新课题铺路。
三、结语
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味着竞争,应当认为创新是高等教育中的第一素质,创新取决于两个条件,即主观上的自觉性和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及时主动地把他们引上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是高校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体现。中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继续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7(1):84-85.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68-70.
[3]蒋中,陈杰,刘国林,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UP):95-97.
[4]司佑.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