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双重活动教学法中的双主体和活动
2013-04-29刘冬梅
刘冬梅
【摘 要】针对教学中主体问题的两种极端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从哲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双重活动教学法的两大核心——双主体和活动,并据此指出:双主体和活动具体体现了哲学上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深层本质命题和实践活动观。
【关键词】双主体 双重活动教学法 哲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66-02
人的素质问题历来是人们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有远大的抱负,拥有创新与合作的精神,其次需要有开拓的意识,必须懂得负责,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组织的能力。在道德修养方面,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修身,在于学会尊重他人,讲信用,有感恩之心,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在知识储备方面,必须是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要学有所长,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实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还要求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懂得计算机相关知识。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时代要求外语教师紧跟步伐,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以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所需求的全新人才。
英语作为学校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重任。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多种因素,如教育政策、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法等。英语教学工作者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所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由此可见,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哲学的反思,总结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
一、关于教学中主体问题的两种极端观点
(一)教师中心论
传统的教学论观点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收集知识的“仓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真理的化身,学生一切唯教师之命是从。这种思想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论观点,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指人们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去探索问题,这就使教育活动被确立为一种封闭式的师授生承模式。
这种思想反映到英语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教师以形式语言学为基础,注重语言结构的传授,传给学生的是一些毫无生气的语法规则,条条框框的句法结构,学生被动地储存语言知识,课堂无活力,无交际,学生的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住了,致使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难以达成。
(二)学生中心论
这种观点是以反对传统的“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而提出的,主张教学从学生的本能、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课堂以学生的自发活动为主,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学习,这就形成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其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本能成长的过程,哲学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的经验论,把学生获取主观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这是有悖于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的。
按照科学的、辩证的教学论观点来剖析教与学,我们可以归纳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另一方面包括学生的活动(学),这是教学双方互动的双向统一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因此,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片面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或学生的作用,偏执一端,这样只能给教学活动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双重活动教学法简介
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融合了中国哲学传统思想中的辩证观点,并合理地运用了信息论、交际论等一系列新兴理论观察教学过程,以中国的英语教学实际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前提下提出的系统教学模式。双重活动教学法从基本要求、实施原则、教学步骤等三方面对众多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在此将这一教法的基本观点介绍如下。
(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二主体在思想、情感和信息这三个层次上的平等交流。可用三个英语表达式来体现这一精神:
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s by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s for communication.
(二)活动是关键
“双重活动教学法”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哲学支撑点。具体来说,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来表现的。
(三)“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学是系统工程,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六个“双重”
1.教学双目的。英语教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另一个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语言教学中“言为心声”的优势,通过情景交融的活动,使得学生既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又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如知识、技能、人格、道德素养等。
2.教学双主体。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双方都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作用,既不能只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只以学生为中心,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两个主体完美结合,以达到共同作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3.外语双信息。外语信息具有双重性——观念性和物质性。外语语音、语用规则的内化到外化是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外语信息的输入是通过两个输出实现的——外在刺激和人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
4.输入双渠道。外语信息是通过双渠道输入的,即外在刺激和原有的认识结构。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观能动的外语信息输入状态。
5.输出双环境。外语的输出受到内外两个环境的共同制约。内部环境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储备,从而在大脑建立的“信息库”(information bank),外部环境是指把外语运用在交际当中的人、地、时的环境。外语的输出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编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得学生不仅学有所乐,还学有所获。
6.交际双层次。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如同交际一样,教学是在内容和情感两个层次上进行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了解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活动,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解读“双重活动教学法”,我们可以看出此教学法系统中最核心的是双主体和活动这两个因素,因为该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如教学目的,英语双信息,输入双渠道,输出双环境和交际的双层次都是要由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来组织、承担和实现,而活动又是师生完成这一教学过程的中介。“双主体+活动”具体体现了哲学上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深层本质命题和实践活动观。
三、“双主体”和“活动”的哲学内涵
“双重活动教学法”把“双主体”和“活动”的概念引入英语教学,是教学思想上的两大哲学转变。“双主体”与“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双主体”是“活动”中的双主体,“活动”是“双主体”从事的活动,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哲学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从哲学的高度揭示出人的深层本质。正是在对象性的活动和关系中,确立了人与周围世界的统一性,确立了人对感性世界的能动性、主导性及其主体性地位,揭示出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自然的存在物以及社会的存在物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因此,人是实践性的主体,既创造着周围的外部世界,又创造着自己的内部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本质,就是人自发的、千姿百态的实践创造活动,此为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及存在的主体依据。而外部物质世界的可塑性,又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客观前提。因此,人的实践活动不仅符合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还符合人的存在的内在原则。
(二)实践活动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对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这一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关系,是一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相互交换的统一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践主体与自身的关系。由此可见,实践关系是人对世界的占支配地位的、根本性的关系。
在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看来,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实的对象世界产生的基础、存在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实践的方法,也就是哲学地理解、剖析和把握这个现实世界的通用的方法。从这个层面出发,科学合理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
如果说,以往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满足发展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社会建设,未来社会在向高度文明的富裕社会过渡时,教育发展的目的显然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满足人类自身个性发展的需求及提高生活质量。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个新的教育模式中,素质教育将是根本。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2004(1)
[2]范云峰.关于教学主体论的哲学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严辰松.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国外语,2004(1)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