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引导大学“潮课”
2013-04-29杨杨
杨杨
厦门大学开设“攀树运动”,中山大学开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广州大学开设“生死课”。这一门门“潮课”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博得了不少好奇的眼光和喝彩声。这些高校甚至出现了学生“抢课”的现象,对于一门选修课而言,这种情形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
在我国,高等教育开设课程的方式普遍是必修课加选修课,选修课给予了学生适度的选择自由。然而,对待自己的学业,现今的很多大学生戏谑“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特别是在选择选修课时,易得高分、老师不严、方便逃课成为标准,选修课成为混学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这些“潮课”的出现,无疑为死气沉沉的选修课带来了一股清风,也为今后各高校改革选修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本就是引导学生广泛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通识教育为大众所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选修课改革理应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对待“潮课”,学校要开拓思路,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并做好相关的引导和支持工作。
学校要做好“潮课”的教师遴选和激励工作,并为课程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任何一门新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有完善的准备,如适合的师资力量、课程内容自成体系、教学物资备齐、考核方式科学合理等。“潮课”的内容听起来有趣,但不是某方面的专才,恐怕很难上好此类课程,如厦门大学的“攀树运动”课程,授课教师就曾经专门学习过攀树运动,还参加过比赛,实战经验非常丰富。有些课程还必须有物资的保障,如厦大为“攀树运动”课程专门购置了专业的攀树设备,并在校园中划出合适的树木用于教学。在激励机制方面,针对教师大多不愿上选修课的现状,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如提供有竞争力的课酬、课题申报适当倾斜等,特别是要鼓励学有专长的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展现自己的学识,并在其中实现个人的职业成长。
“潮课”的设置要追求内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潮课”,可能会有一些学生误认为就是追求时尚,接触另类的文化,但学校和教师不能将选修课定位于此。高校要将选修课视作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绝对不能只注重新奇、时尚的课程名,而放弃了对课程本身内涵的追求。如中山大学开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名额在选课伊始就被同学们一抢而空,不过几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大呼上当,还有人选择了退课。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医学、生物学的基础,且缺少这方面的兴趣,课程内容又晦涩难懂,该课的出勤率只能是越来越低,课程靠“哈利·波特”的名号吸引来学生,课程本身的内容却留不住他们。而像“攀树运动”课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能锻炼身体素质和野外生存能力,该课程的定位明确,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自然受到普遍欢迎,类似的课程还有“微博与社交”“爱情心理学”等。另外,学生在选课时,也要事先了解这些“潮课”的教授内容,以免为此类“标题党”课程误导。
学校要对“潮课”进行监督和考核。“潮课”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满足学生对于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推动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学校要将“潮课”视作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认真对待和研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对“潮课”不能一开了之,不闻不问,对其进行适当监督和考核是必要的。实际上,开课初期人满为患,几节课后学生热情降、出勤率骤减的“潮课”不在少数,如果学生还是抱着混学分的目的而去,此类课程就已经背离了开设的初衷。对于出现的此种现象,学校就要探究其问题和原因所在,如是不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求等,相关调研人员要整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学校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有时候对该类“潮课”的内容进行小幅度修改,或增课、删课都是有一定必要的。
总之,在“潮课”热闹的背后,高校对选修课应加强创新和探索,提高选修课开设的门槛,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质量,除了力图新鲜和有趣,还要避免形式重于内容,将着力点回归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