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2013-04-29邱静芳
邱静芳
摘 要:真正的阅读一定有思维与情感的参与,阅读与写作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项重要的技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又相对独立。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附庸,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要内容,把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学旨归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应该被摒弃。阅读课应该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讲授阅读学知识。让阅读完成阅读自身的真正使命。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与写
因为福建作文满分70分,师生都非常重视写作训练,但有点矫枉过正,几乎所有的阅读都在围绕写作进行。笔者认为,应该还“阅读”以自由,不该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一、究竟什么是“读”什么是“写”
阅读研究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且它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行为。写作是一个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复杂过程,是一种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简单一些说,没有思维与情感参与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一定是创造性阅读,或者让你轻松愉悦,或者让你怅然若失,或者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让你掩卷遐思。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真正的阅读一定会激荡读者的内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之“用”。
写作,是让世界了解你的一个渠道,大部分的写作教学所教授出来的写作,都是“反写作”的,是违背写作精神的,没有灵性的教条写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心灵写作。倘若说,读书对写作有帮助的话,我想,那是因为读书关乎心灵成长,而心灵成长又促进了心灵写作。
二、读与写究竟是什么关系
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Reading make safull man,conferen ceaready man,and writing anexact man)。这么说,可见“读”也好,“写”也好,各有各的好处,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阅读与写作应该并重。
我国的传统经验是“读写结合”。例如,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大家普遍认为,书读得越多,积累的材料就越多,写作就有了内容和功底,而且大部分作家都阅读了大量的书。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作用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力,司托茨基(Stotsky)在对阅读和写作关系做了大量调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阅读经验似乎始终与写作能力有关系,或者说始终影响着写作能力。有关阅读对写作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教育者们坚信大量阅读能提高写作,要把写作教学结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
既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带动阅读,二者关系的确十分密切。那么,语文教学改革中多有“读写结合”相关的课题研究也就不奇怪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确,阅读与写作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项重要的技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又相对独立。那种将阅读作为写作的附庸,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要内容,把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学旨归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是应该摒弃的。
三、让“阅读”成其为“阅读”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章熊认为,由于东方式的哲理思维和长期科举取士的影响,我国在阅读方面的传统经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注意文意本体的追求,另一个是把阅读当作揣摩如何谋篇布局的手段。他认为传统阅读经验的短处是:有时陷于寻章摘句,过于追求微言大义,有时则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篇章方面而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
当然,也有老师会担心,如果主张“勿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那会导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个性化”的“发现”与“生成”,使学生的阅读缺乏“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不能正确地、深刻地解构文本;在写作能力培养上,学生缺乏把阅读素材和习得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的能力,缺乏活生生的写作“形式”依托和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难道,将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之后,学生就能通过示范性的文章找到写作的“形式”依托?就能提高个性化的言语表述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把这两种能力分开,把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定为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读”会“写”。虽说在阅读中也许能找到写作的示范,但这不能成为让阅读成为写作附庸的理由。
阅读课就应该上成阅读课,应该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讲授阅读学知识。但是,我们在阅读课堂上传授说明方法、描写手法、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等太多的写作学知识,而少有阅读学知识。关于阅读知识,李维鼎先生这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他构建了一个阅读教学策略的知识系统,计有:“阅读也是‘对话,丰富的库存,调整心态,规划时间,营造环境,讲求方法,分析与整合,面对网络;朗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读得准确,读得充实,读得传情,读得有节奏;默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视读,扫读,猜读,重读;纤屑不遗的阅读,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阅读生活的主要形式。浏览,跳读,点读,速读;同类比较,异类比较,部分比较,整体比较;作家扩展,题材扩展,体裁扩展,手法扩展;转换角度、查找资料、推测与确证、提纯与重组、运用与创新。”
有人认为阅读规律主要有三条:1.渐进式规律,即阅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渐进过程;2.建构规律,即阅读者旧的认知结构被打破、新的认知结构被建构的过程;3.体验规律,即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通过调动已有的经
验,发掘和体验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些阅读规律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着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设计问题:最终梁惠王会否采纳孟子的建议?学生阅读过《论语》《孟子》,了解儒家思想,了解孟子的理想社会主张,孟子构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不是为了战争,而梁惠王感兴趣的是通过战争实现争霸目的。所以,学生通过讨论就能得出结论:梁惠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建议。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阅读“硬功夫”,如果自身缺乏阅读学方面的知识,那么,他就无法上好阅读课。例如,有教师教学《老人与海》,课堂分成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人生感悟等四个部分。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不出阅读学的特点。阅读海明威的作品,要了解其“冰山”理论,还要了解现代小说的阅读技巧,了解现代小说的创作元素,就叙述而言,就有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强调和速度控制等。
当然,我们提倡将阅读课上成阅读课,并不否认优秀的作品在写作上的指导作用。如,《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因此,这一教材无论从选文还是话题设计、实践活动来看,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们既可以设计成小说鉴赏课,也可以设计成小说写作课。
总之,当我们接触一个文本时,我希望我们能真正走进文本,发现文本的意蕴,丰富我们的认知。让阅读完成阅读自身的真正
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书群.立足言语形式的读写结合综合单元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7(6).
[2]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