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异化动力视角的网络衍生舆情成因研究
2013-04-29王慧兰月新潘樱心
王慧 兰月新 潘樱心
〔摘要〕以信息异化动力为视角,在剖析网络衍生舆情与信息异化价值关联的基础上,建立网络衍生舆情成因分析模型,并以“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网络衍生舆情的科学化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
〔关键词〕网络衍生舆情;信息异化动力;成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13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59-05
Research about Causes of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Derived Net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Alienation PowerWang HuiLan YuexinPan Yingxin
(The Armed Police Academy,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formation alienation power,firstly analysed the valuable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opinion derived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alienation.Then built up an analysis model of opinion derived network and gave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Smile Director”Yang Dacai,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upp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der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information alienation power;genetic analysis
据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在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将人们置身于网络舆情的漩涡中。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由于网络环境具有高度开放、传播自由、信息源匿名等特点,不但极易发生信息异化现象,产生由原始舆情衍生的新舆情,而且控制起来也更加困难。实现网络衍生舆情的有效控制对掌握舆情向度主动权和推进舆情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发表了大量论著,但是关于网络衍生舆情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CKN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发现,没有直接关于网络衍生舆情系统而全面的文献,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且数量较少:一是对网络舆情的衍生效应进行研究。王国华、方付建在对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网民、媒体、社会、网络特征4个方面分析衍生效应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喻发胜等人从传播技术特征与传播人际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诸如“意见领袖作用凸显”、“信息控制力弱化”、“舆论场加速形成”、“议程设置全民化”等一系列衍生效应;朱恒民等人基于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角度,通过建立舆情传播的SIRS模型,对面向话题的衍生性进行研究[3-5]。二是对网络衍生舆情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如伪舆情、网络谣言等。刘勘,朱怀平等人分析了网络伪舆情的基本概念、形成模式以及分类情况,并就政府、网络监控人员和网民3个方面提出网络伪舆情的防范策略;高武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国外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控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网络谣言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彭云峰通过对目前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国内的谣言研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一个是2003年前后,对“SARS”病毒肆虐期间所产生的谣言的研究;一个是2008年前后,对汶川“5·12”特大地震期间所滋生的谣言的研究[6-8]。
随着近几年信息异化研究的深入和网络舆情治理的不断拓展,网络衍生舆情逐步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在厘清网络衍生舆情与信息异化关系的基础上,从信息异化视角分析网络衍生舆情的成因,并提出网络衍生舆情控制方法,以期为网络衍生舆情的科学化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
1网络衍生舆情的异化特性
基于信息异化的视角对网络衍生舆情进行分析,一方面遵循了舆情的本质是信息这一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为网络衍生舆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旨在通过分析网络衍生舆情与信息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网络衍生舆情的实质。
1.1信息异化与网络衍生舆情的价值关联
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信息,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人类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9]。信息异化是网络衍生舆情产生的推手,正是由于原始舆情演变过程中出现信息异化,特别是虚假性、误导性、爆料性信息元素,使得原始网络舆情偏离演变规律,产生衍生舆情,对原始舆情形成“二次影响”,成为支配原始舆情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由于衍生舆情形成后,使得原始舆情复杂化,扩大化,与原始舆情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负面舆论场,诱发人们思想上的好奇、情绪起伏等,加深人对网络环境的依赖,这也正是信息异化的本质表现。因此,可以将网络衍生舆情定义为:在原始舆情演变过程中,经过网络舆情场域中各种因素博弈而产生的新舆情,原始舆情与衍生舆情相互交织,共同形成网络舆情演变新过程。正是由于信息异化与网络衍生舆情的关联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衍生舆情的生成与控制。
基于信息异化动力视角的网络衍生舆情成因研究1.2网络衍生舆情的实质——主客体异化形成的负面舆论场域衍生是指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网络衍生舆情作为某一特定网络舆情的衍生物,并未脱离原始舆情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为衍生舆情,是因为原始舆情传播过程中发展的一系列与该舆情事件焦点或主体焦点有关的其他事件。信息异化的根源包括两个方面:主体(人)的主观原因和客体(信息)本身的客观原因[10]。一方面,在原始舆情形成后,人的主体性逐渐发生异化,这里的主体性是指人参与网络活动的原始目的。用康德的话说,“人不再是目的,沦为了其他主体的工具”[11]。在网民的好奇心以及网络英雄主义的作用下,本来与自我目的无关的原始舆情被升级,广大网民“挖掘”或“爆料”更多的负面衍生事件。如,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车祸现场微笑而形成原始舆情,网友们迅速对与其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爆料,杨达才从“微笑哥”变为“表哥”,形成另一个舆情高潮,即网络衍生舆情的产生。另一方面,原始舆情的客观属性发生异化。由于衍生舆情的产生,原始舆情不能遵循自身的演变规律,而是与衍生舆情一起进入新的演变过程,如果监测、处理不够及时、到位,二者将形成比原始舆情本身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负向的影响。如果是正向的影响,那么就继续遵循了舆情的一般规律,进入原始舆情消退期,这自然也不能称之为衍生舆情。因此,网络衍生舆情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异化形成的负面舆论场域。
2网络衍生舆情的成因分析模型
信息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舆情主体接受到大量客观信息,通过理性或非理性的分析,最终形成了舆情信息[12]。当某一具体事件爆发后,由媒体或网友进行披露报道,通过网民、媒体和政府在内的网络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大量传播,形成原始舆情。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环境异化动力、主体异化动力、客体异化动力的影响,产生了衍生舆情,与原始舆情一起被称为综合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因此,本文从环境异化因素、主体异化因素、客体异化因素3个方面对衍生舆情的成因进行分析。
2.1信息环境异化动力因素
无论是原始舆情还是衍生舆情,其产生、演变和控制都处于网络信息环境当中。信息技术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信息载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舆情衍生出来新的传播渠道。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和信息伦理将共同维护和打造和谐的网络环境。但是,正是由于信息环境中这些因素发生了异化,导致了网络衍生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原始舆情与衍生舆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环境不健全,不能与信息伦理紧密结合,导致传统信息伦理观念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网络舆情,特别是衍生舆情的产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政府管理、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对于网络环境中的主体行为缺乏统一规范、网络环境中信息传递和利用尚未形成制度。此外,一些网民利用信息异化制造财富,专门钻法律的空子,有目的的发布新信息,形成网络衍生舆情推动事件发展,获取经济利益,不断扩大原始舆情场域的影响力,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二是信息技术存有漏洞。网络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所以信息技术是控制衍生舆情的最直接的方法。由于信息技术存在漏洞,对以图片形式出现的网络衍生舆情的监测还尚未能实现。加之微博网络用户等逐步热衷于传播图片,使得对实现这一信息技术的要求十分迫切。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环境的异化,是网络衍生舆情产生的催化剂。网络媒体逐渐沦为网络衍生舆情产生的推手。受众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等各类指标的指引下,一些媒体会更主动更迅速地去取悦、迎合受众图1网络衍生舆情成因分析模型
的兴趣需求。为了抢时效,有些媒体来不及核实信息来源就大肆转载,更有甚者,不惜违背职业操守,编造事实[13]。
2.2信息主体异化动力因素
人被物即信息支配和控制,实质上是人的本身发生了异化,包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人的道德性的缺失,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内在和外在的变化[14]。具体来说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人的需求失衡。网民的主体性发生异化,不再以满足自身正当信息需求为目的,而是以娱乐、消费的心态炮制那些人们流行的信息需求,并不是发自内心所需,表现为丧失责任意识、突破道德规范、寻求畸形心理满足,造成信息异化,催生虚假、有害的网络衍生舆情。二是人的道德沦丧。由于网络社会缺乏政策与法律的相应规制,加之人们在网络中身份和行为可以得到很好的隐藏,传统的道德规范无法在网络中有效监督人们的行为,导致人们责任分散,自身道德约束降低,为满足一己私欲而对原始舆情推波助澜,挖掘新舆情,使原始舆情与衍生舆情相互交织,推动舆情再次达到高潮状态。三是人的有限理性。对于网络中的信息,人们不可能全部掌握,涉及到的领域也不可能全部了解。人们无法保证收集到的信息完全有用或无害,更无法保证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这就使网络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信息异化现象不可避免[15]。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民在原始网络舆情场域形成后,对其进行盲目关注,缺乏理性判断,一旦发现与原始舆情有关的新信息后,偏信盲从。一方面网民出于猎奇心理、哗众心理、彰显个性心理、娱乐时尚心理、跟风从众心理、强烈的创新心理、网络英雄主义心理等对新信息进行添枝加叶,随意传播,增加信息的反常性与离奇性,引发围观效果。另一方面,转型社会为信息异化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利益分配不公导致“类情绪”现象严重,网民的感性认识超越理性认识,利用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开放性恶意宣泄,促进信息引发“蝴蝶效应”,推动网络衍生舆情的形成。
2.3信息客体异化动力因素
信息发生异化,虽然信息的社会属性有主要责任,但信息客体自身也是重要原因。网络衍生舆情一方面由于主体异化与原始舆情场域相互作用而形成,另一方面是与原始舆情有关的新信息本身发生了异化,对原始舆情场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客体自身的异化是指信息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所具有的属性发生改变,主要包括信息资源配置不均和信息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生变化。一是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衍生舆情的产生。在2008年6月的“瓮安事件”中,从李淑芬死亡到群众冲击政府机关的6天里,瓮安县有关政府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去澄清事实真相,这种政府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造成了政府和网民之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从而导致谣言流传,信息发生异化,产生网络衍生舆情,最终酿成了恶性事件的爆发。二是信息自身传播规律发生异化。原始网络舆情产生后将会经历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以及衰退期,如图2所示。在原始舆情进入消退期后,原始舆情场域外产生与原始舆情有关的新信息,新信息逐步受到网络主体的关注,影响力增强,成为衍生舆情,衍生舆情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以及衰退期的规律开始发生异化,与原始舆情场域相互作用,形成总体舆情态势的新高峰,这个高峰根据衍生舆情影响力的大小,可能高于原始舆情的高峰点(如图2曲线a),也可能低于原始舆情的高峰点(如图2曲线b)。2012年6月30日,天津蓟县县城莱德商厦发生火灾后,天津市政府于7月1日发布有关火灾的通报,根据原始舆情状态看,7月1日后,很少有人关注蓟县火灾。然而,7月5日下午,新浪微博用户“哈儿浦志强”的一条微博引起急速围观。在这条附带长微博图片的信息中提到:因为恰逢周末并赶上促销,加上莱德商厦是蓟县最大的日用百货消费场所,这次大火伤亡人数200人都打不住。这条长微博被迅速转发,引发网友对天津市媒体和新闻办公厅公布人数的质疑和讨论[16]。此时,原本处于消退期的原始舆情,由于微博的“爆料”,迅速形成衍生舆情,对原始舆情控制中政府的行为产生质疑,使得“蓟县大火”成为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知名论坛的热议话题,原始舆情与衍生舆情相互作用,制造了更大的舆情高峰点。
图2衍生舆情与原始舆情影响图
3实证分析: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微笑门”和“名表门”事件为例8月26日凌晨,陕西省延安境内发生36人遇难的特大交通事故。网友爆料的一张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引起网民的极大不满,继而被网民扒出佩戴多款价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应言辞欠妥陷入诚信危机,再因眼镜、皮带等昂贵饰物被接力曝光催生腐败疑云,直至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撤职。图3陕西安塞交通事故“微笑局长”牵出“名表门”事件舆论关注度走势[17]
3.1事件主要经过
8月26日陕西延安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安塞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36人遇难。8月26日16时35分,网友“@JadeCong”在翻看“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图片时被一名官员的笑容激怒后,发出微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该微博被广泛转发。
27日,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组举行新闻会,通报了重大事故相关情况。有网友开始质疑新闻图片中杨达才所佩戴手表的价值。18时12分,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首席运营官孙多菲在其微博中称:“我已向表行业内专家请教:第一张:6.5万元左右的蚝式恒动系列劳力士;第二张:3.4万元至3.5万元之间的欧米茄;第三张:江诗丹顿18K玫瑰金表壳,而且是机械的,市场估计在20万元至40万元;第四张:欧米茄,价格也就3万多元到4万元;第五张:雷达全陶瓷,市值估计3万元。”这条微博被转发14 531次,引发评论5 350条。杨达才因此也被网民戏称为“表哥”。
28日,杨达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知道网络对他的关注,并将此事向组织作了报告,最快将在8月29日上午对网友的质疑作出回应。
29日,杨达才主动在新浪微博中回答网友提问。杨达才表示,自己并未“微笑”,只是表情有点放松,想让现场同志放松些;5块手表是自己10年来合法收入购买的,最贵的一块是3.5万元;作为公务人员,被网友监督是合理的、正常的。随后,网友又相继上传疑似杨达才佩戴另外六块手表的照片。
8月30日,省纪委表示已安排人员对事件所涉问题进行调查,如有违纪或腐败问题,将依规严肃处理。凌晨,民间知名鉴表专家“花总丢了金箍棒”接连发布了杨达才的其他5块手表,并对新增的表估价超过20万元。
9月3日,杨达才再次回应“名表门”,表示一年工资十七八万,家庭无负担,儿子也喜欢手表。
3.2“名表门”衍生舆情成因分析
8月26日陕西省安塞段重大交通事故后,以媒体为媒介进行披露报道。因为网友在微博中爆料并进行大量转发,形成“微笑门”事件,称之为原始舆情。根据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规律,在28日、29日微博、论坛、新闻相继出现舆情高峰后,理论上应随着舆情危机应对措施的采取而进入舆情消退期,但是却因其所佩戴的名表逐渐被曝光,于8月31日再次形成舆情高峰(如图3所示),称之为衍生舆情。因此,本文采用上述模型对“微笑门”事件的网络衍生舆情——“名表门”事件的产生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从环境异化动力来看,一是网络技术对于文字材料的舆情监测相对完善,但是对于图片内容的监测尚未能实现。“微笑门”始于对事故现场的报道,如果媒体在进行相应报道时无法对图片作出清晰说明,网友会对图片内容引发争议,并进行大量转载。在缺乏监测技术条件下,出现了该事件的网络原始舆情——“微笑门”;二是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网络反腐”现象缺乏相应法律规制,网友在“微笑门”事件对“官德”的质疑声中,迅速拉开了一场“网络反腐战斗”,网友“卫庄”首先在其微博发布了一张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并称“怀疑是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引发了大量网友搜索爆料杨达才所戴名表数目;三是媒体环境发生异化。“诚实报道、有凭有据”的媒体环境逐渐被“博人眼球、吸引点击率”的环境氛围所代替。仅8月28日,南方新闻网《延安车祸现场——微笑官员被指曾戴多块名表现身》一条转发量高达555篇次,钱江晚报《陕西安监局长在车祸现场笑 戴名表被晒上网》转发量达238篇次[18],媒体环境异化突出并强化了网络衍生舆情的产生趋势。图4“名表门”衍生舆情成因分析图
从主体异化动力来看,网民认为“在事故现场发笑是缺乏人性的行为”,理智的网民期待杨达才对“微笑门”作出回应;另一些网民的需求发生异化,不再仅仅停留在“微笑门”事件上,他们认为“在事故现场发笑是官德缺失的表现”,需求的焦虑集中在“反腐”上,在网络反腐英雄主义的情绪下,导致大量“戴名表”的图片被挖掘并曝光。作为事件当事人,也是政府人员的杨达才,于8月29日举行“微访谈”,他在网络舆情面前敢于直接与网民互动,回应质疑的实践是正确的,在网络上也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杨达才的“微访谈”需求由“公布真相”异化为“公布微笑真相,隐瞒名表来源”,在对话中对真相的保留,削弱了“微访谈”预计达成的效果,反而令自己陷入更大的舆论风波之中。
从客体异化动力来看,“微笑门”原始舆情的演变规律发生异化。在“名表门”这一衍生舆情形成过程中,二者发生关联互动,相互影响,推动综合网络舆情的发展,改变原有舆情规律和发展路线,于8月31日再次形成舆情高峰(如图3所示)。其中,新闻的舆情高峰较第一次更高,产生了更大的“二次影响”;微博和论坛产生的舆情高峰远远小于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二次影响”。这是由于地方纪检部门适时的介入,有效缓和了网友的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的处理赢得了时效。加之,钓鱼岛相关事件的发生分散了一部分网友的对杨达才事件的关注度,网民的需求再次发生异化,使综合网络舆情于9月份之后逐步进入消退期。
4结语
经过近几年舆情事件的冲击,可以发现网络衍生舆情的产生对政府治理舆情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网络衍生舆情带来的“二次影响”,往往改变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发更大的舆论动荡。本文以信息异化动力为视角,在剖析网络衍生舆情与信息异化价值关联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衍生舆情成因分析模型,并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微笑门”和“名表门”事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网络衍生舆情的科学化治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同时,本文涉及的一些问题,比如判断网络衍生舆情产生的标准、网络衍生舆情的分类、网络衍生舆情的控制方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38508.htm,2013-01-20.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3]王国华,方付建.突发舆情危机事件衍生效应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2,(1):70-72.
[4]喻发胜,王晓红,陈波.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0,(5):179-181.
[5]朱恒民,李青.面向话题衍生性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5):60-64.
[6]刘勘,朱怀萍,胡航.网络伪舆情的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11,(11):57-60.
[7]高武兵.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3-6.(下转第117页)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机安全部署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3-02-21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信息化平台架构策略与用户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C87001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臣(1974-),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