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展馆视域下非遗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2013-04-29郑志玥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开发利用展馆

郑志玥

摘要:展览展示一度是文化馆重要的工作手段,而展览的内容也成为日后城市历史的珍贵档案。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掀起非遗主题展馆的兴建热潮。本文基于对宁波北仑白峰“郭巨非遗陈列馆”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在公共文化展馆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 ;展馆 ;非遗档案 ;开发利用

文化馆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展览展示一度成为其重要的工作手段,而这些展览的素材与内容也成为日后城市历史的珍贵档案资料。近年来,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兴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宁波各乡镇(街道)也纷纷掀起了非遗主题特色展馆的兴建热潮,以免费开放、公益展示、非遗陈列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展馆,形成了公共文化展馆的新视域,也从另一角度对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命题。2008年起,宁波市文化馆展览部陆续承接了几个乡镇(街道)文化展馆设计陈列项目,本文将基于“北仑区白峰镇郭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下文简称“郭巨非遗馆”)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在公共文化展馆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

一、郭巨非遗馆的缘起与优势

北仑郭巨地处穿山半岛,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为浙江省陆地最东端,在浙东抗倭历史上写下重要一页。郭巨因地处海湾边塞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海防密不可分的建城历史、文化遗存,成为该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现象的地域。北仑区白峰镇政府于2007年起,开始着手郭巨民间文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发现了众多郭巨所特有的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如何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妥善保存,并以此为契机宣传和推介郭巨海防重镇的文化形象,建立一座公共文化展館成为最佳的方式。

“从世界‘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来开,主要有4种模式:政府供养(或补贴传承人)模式、教育传承模式、原生态保护模式和旅游模式。”[1]郭巨非遗馆可以说集合了教育传承与旅游发展两种模式的优势。而建设这样一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地方文化展馆,郭巨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丰富的民间文化档案。现已编辑出版《郭巨民俗》等多本文化档案资料汇编。《郭巨民俗》主要介绍郭巨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对郭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描述,共10万余字。《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北仑卷)》、北仑区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一《北仑习俗》、《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北仑卷)》等书中,也有专门的篇章对郭巨进行描述。二是充足的非遗项目资源。郭巨有着颇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和资源数量,不仅有北仑民间常见的非遗内容,也有郭巨庙会、抬阁、木偶响器、跳蚤会等特有的民间艺术样式,更是省内外闻名的蛟川走书的发祥地。其中不少从历史档案中发掘并整理出来的非遗普查资料,对当地文化档案的复苏有着积极意义。三是众多民间文化热心人士。以郭巨老年协会为基础的大批民间文化热心人士,协助编辑各类文化档案资料书籍,收集整理历史文物或搜寻线索,还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大力推广宣传郭巨文化。他们关于郭巨文化的历史记忆,是极其珍贵的档案线索,急需有关人士进行系统整理与归档。

二、非遗档案在郭巨非遗馆中的利用实践

以公共文化展馆为呈现方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要内容,这是郭巨非遗馆设计之初就确定的宗旨方向。宁波市文化馆展览部的设计师们,曾多次实地走访和观察郭巨的城镇地形与特殊布局,并认真查阅了当地非遗普查的档案资料,与当地文化热心人士交谈咨询,这些都为郭巨非遗馆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帮助。

(一)展馆设计风格,源于地图史记

展馆以何种形象面貌呈现给观众,是基于对深层次文化解读基础上的。以总台山烽火台为代表的海防遗址,成为首选内容。而如何展现郭巨特有的城镇风貌,当地非遗档案中一幅根据明代郭巨城复原的地图,以及唐涂、宋驿、明所、清城的文字记载,为设计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档案资料中详细记载:东南西北四城门,每道城门均有内外两层,中间为半圆形瓮城。城内自北至南,自东至西,四条大街,中间为十字街,各街有支巷26条小弄,4条城下弄,纵横贯通,形如棋盘。千户所城、总台烽火、十字街景……郭巨非遗馆形成了最基本的设计风格与总体样貌。

(二)展馆篇章布局,基于非遗记载

“中国的展馆如何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取决于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理解。”[2]郭巨本土文化大量保存在当地的非遗档案中,也考验着设计者对非遗文化档案的解读与利用。设计者选取极具特色的郭巨城门为造型蓝本设置城门模型,门内悬挂四幅漆画作品,不仅展示了当地民间艺术家漆画创作的优秀成果,作品内容又精彩呈现了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庙会文化、渔俗文化等的生动画面。展厅的第三篇章重点陈列郭巨的非遗项目内容。以十字街店铺林立的场景为设计元素,在一扇扇推开的商铺门窗内,陈列蛟川走书、木偶响器、跳蚤会、郭巨庙会等复原场景,将非遗档案中关于民间表演的文字描述具象化,并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街景相结合,极易引起观者的心灵共鸣。

(三)展馆亮点呈现,始于普查档案

《郭巨民俗》等资料档案中收录了大量郭巨的人文历史和抗倭故事、风俗习惯、谚语民谣,还将郭巨发生的旧闻趣事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录其中,是此次郭巨非遗馆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在宁波市非遗田野调查中,郭巨收集了大量关于抗倭英雄的民间故事,成为珍贵的非遗档案资料。展馆的第二篇章选取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故事,并根据其中一场重要战役,绘制了一幅抗倭英豪图谱。在第四篇章中,墙面展示选取了极具特色的渔乡风俗,重点展示“小鮸鱼变大鮸鱼、仙姑赐雨、桃花老龙等”民间传说,还有涨网货、涂货、郭巨海鲜八咏等乡俗渔谚。

三、公共文化展馆与非遗档案共享共荣

1.公共文化展馆的开放性,有利于非遗档案的传播。纵观各类展馆,文化都是重要的展示内容,而文化展馆更是离不开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档案资料的支撑。尤其是在乡镇(街道)层面的小型主题展馆,在特色旅游、文化推介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然是陈列重点。在入乡随俗的观者心中,公共文化展馆中的非遗档案的生动陈列,能够满足他们快速、集中、全面了解地方风俗、文化特色、名人轶事等需求,可以说是传播非遗文化的极佳途径。

2.公共文化展馆中的科技化,为非遗档案赋予生命。当下的公共文化展馆,是建立在现代展馆理念上的展览空间,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展示创造了更多可能。“依托现代科技,非物质文化资源将能够获得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机会,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宣传、推广的机会,成为真正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本。”[3]传统的文字档案资料可视性不强,在展馆内可以借助视频动漫甚至是三维动画形式展示,立体而鲜活,为非遗档案赋予新的生命。

3.公共文化展馆的地域性,有助于固态档案活化传承。地方兴建的非遗主题展馆,凸显的是公共文化展馆的地域性。非遗档案全部来源于当地的百姓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心理共鸣。在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中,展示自己本土的历史文化、珍贵遗存,对民众本身就是一件极具自豪感的事情。而他们也可以透过这个展示平台,向下一代讲述祖辈们的生活轨迹与习俗趣事,更激起年轻一代对地方文化、固态档案的浓厚兴趣与传承意愿。

参考文献:

[1]宋 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员学报,2012(6).

[2]郑 宪.展馆的文化力量[M].上海三联书店,2011.

[3]孙 克.“非遗”资源产业化支撑系统的反思与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3(1).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开发利用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