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会党
2013-04-29刘倩
刘倩
摘 要:在辛亥革命过程中,浙江会党活动很多。革命党人在会党中进行联合,创建了革命党人与会党的联系。所以,在这段历史的研究中,讨论会党的成分,性质及其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浙江会党;辛亥革命;性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0-02
会党是存在于我国南部的天地会和其分支的通称。辛亥革命过程中,会党一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力量。特别是它和革命派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的。多次抗清运动,都有很多的会党成员抛头颅洒热血。
一、会党的成分
会党,简单地概括,是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团结互助,反清反帝的结社组织。会党几乎活跃于整个清朝,会党所领导的斗争也贯穿于整个清朝的历史过程中。会党的成分中以农民为主还是以游民为主呢?但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在现在发现的很多历史资料里,有一些农民阶级构成会党主要成分的记录,也有很多资料显示游民充斥着整个会党。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难分高下。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会党和其前身“洪门”有比较大的区别。日本学者平山周编著的《中国秘密社会史》把两者混合,是错误的。陶成章的《浙案纪略》,①比平山周的著作发表早,其中就写了会党的事情。后来,陶成章又写了《教会源流考》一文,既论述了会党及其前身“洪门”的起源,阐述了两者的区别,这是对的。当时的会党与以前的“洪门”秘密结社已很不相同了。会党成员除了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工人、城镇贫民和一些散兵游勇这些下层劳苦民众外,也有一些少数的爱国的开明士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入其中。可以发现这一段时期的会党已成为以劳苦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革命小团体,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会党劳苦群众人数很多,他们是最早响应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群体,有一定的革命实力。他们在近代社会受的压迫最多,而且他们具有勇于斗争的精神,因此会党才能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同盟军,成了革命中的一支积极的突击力量。
二、会党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党派是否能通过会党,同农民结成某种联盟呢?坚持“农民说”者的答案是肯定,原因有这样两个:一是会党的成分以农民为主,所以这就可以通过农民建立起同盟的关系。第二是会党一向以“反清复明”为主旨,这和革命派倡导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基本上是不谋而合的,这可以说是二者联合的政治基础;笔者认为这种结论也是有待商榷的。
会党发展到清朝末年,势力几乎遍及全国,而且派系也很复杂,名目繁多。比如天地会的名称,有三合会、三点会等别名。支派也就更多了,例如双刀会、清水会、小刀会、哥老会以及匕首会等等。由于会党的分支越来越多,成分也就越来越繁杂,因之“反清复明”的宗旨也就非常不明确了。
会党是游民互相支持,彼此帮助的结社,并不是政治性党派。根据清代的历史记载,天地会建立于清乾隆中期,主旨是“—人有难、大家相帮”,这中间并没有发现“反清复明”的誓词[1]。考察革命当人领导的会党众多起义中,这也比较难证明他们曾因为这种原因联系和发动了农民参加革命斗争。1907年“钦廉之役”是革命党计划要借当地的农民发起的抗捐斗争起义。但是从起义的进程看,革命派并不是完全重视与农民联系,而是说他们主要还是着眼于争取前来镇压抗捐事件的赵声,郭人漳,两支新军的支持。正是因为这样,首先就造成了民团刘思裕部遭到郭军偷袭击的错误,抗捐运动就进入低潮。其后,革命派一方面仍然寄希望于新军的支持,另一方面由王和顺率会党准备武装起义。当王和顺到达那里时,当地的人民非常欢迎,“刘思裕之侄显明党数百人来会,声势颇盛。”而王和顺却志远袭南宁,“停顿数月,毫无发动之机会”。“刘显明因为王很久没办法,于是带领其部散去”[2]。这就导致了人民不再支持和信任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特别是革命党人还和一些鱼肉百姓的会党进行合作,这就更加导致了革命的群众基础的不稳固,底层劳苦大众对革命党人失去了希望,例如,武昌起义后,江苏扬州有孙天生率领定字营兵丁起义。在镇江策划新军反动的革命人李竟成,竟然同意了扬州商会会长的请求,和青帮头子徐宝山前往扬州,杀害孙天生等七十余人[3]。革命党利用这样的会党,不仅不能联系农民,反而引起农民的怨恨。
三、会党的作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会党组织已遍布全国,会党名目约有百余种,其势力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也有很大的比重。其中以哥老会势力最大,约数十万。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要堆翻清朝,实现民主共和,当然没有忽视会党这支反清力量。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后即着手联络会党。会党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首先,从辛亥革命的发起到获得最后的胜利,哥老会都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在革命的组织方面,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在武装的斗争方面,从1895年广州起义到1911年黄花岗之役;在各个省份的独立过程中,从武昌的起义到四川的独立,每个革命团体、每次的武装起义、每个省份的独立,都有哥老会的参加。正是因为有了会党的参加,这才能壮大了革命阵势,革命的影响也得以扩大[4]。因为有了会党在这次革命中的广泛参与,它于是变成为了一种桥梁,这就使得革命派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联系广大的劳动群众。萍浏醴起义时,会党带领和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在那段时期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会党成员大部分成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力军。在这些取得独立的省份中,表现的最为突出。比如陕西就是通过武装起义光复的,事实上,如果要讨论对革命局势的控制力量,革命派其实远远比不上会党的。
从消极方面看:首先,因为会党的参予,加剧了革命派中思想的混乱。比如,萍浏醴起义中的两个檄文,有着互相矛盾的地方。在最早期发布的《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中,明确宣布了同盟会的纲领,然而在后来宣布的《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布告天下檄文》中,却说什么:“勿限于立宪专制共和之成说,但得我汉族为天子……”[5]还有,共进会还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修改成“平均人权”[6],而这一主张是出于长江一带会党首领张伯祥。革命队伍中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的混乱,不仅仅降低了革命的水平,也成为促使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会党势力的进展,在某些省份,起义取得胜利后不仅没有积极协助建立革命秩序,反而胡作非为,加剧了社会的动乱。最典型的事例子是陕西。陕西的光复,会党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独立后,他们“不知民主共和为何事,却以为是会党的出头之日,气焰甚是膨涨”[7]。有些会党甚至以主人自居,百姓不能安居,人心惶惶”[8]。
最后,辛亥革命进行的后期,各省就开展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夺权斗争。在这一场斗争过程中,有些会党被立宪派利用,成为立宪派争夺江山的工具。例如贵州的立宪派在与革命派的争斗过程中,先是鼓动会党闹事,借此打击革命党派。接着,又借着会党扰乱治安,对革命力量进行打压,使贵州的革命党人,有的被杀,有的逃跑,政权就落入到了反革命派的手中[9]。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过程中,会党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力量。会党应该说是革命早期的第一个支持者。虽然说会党有着其严重的落后性,但会党在革命中所起的好的作用还是占主流的,然而针对会党所起的消极作用,我们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因为会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在革命过程中会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利于革命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会党中的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所以会党就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这也使得会党的积极作用贯穿革命始终。
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不仅在浙江乃至在全国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据不完全统计,从1901至1910年间,群众自发性的反抗斗争接近千次,其中大多数是会党秘密领导发动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的很多次武装起义,也多数是以会党为骨干力量。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在辛亥革命过程中,会党基本群众的地位,决定了会党革命的主流是好的。虽然会党它有很多的弱点,会党底层的群众为取得平等、为推翻君主专制政权以及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不惜牺牲,进行了非常艰苦卓绝的斗争。事实也表明,会党是革命党联系广大底层工农群众的桥梁,而且它也是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原动力。但是,在辛亥革命进行过程中,会党的性质不但没有得到科学地说明,它的局限性却被严重的扩大化了,这种不公正的历史评价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
参考文献:
[1]刘美珍,秦宝琦.关于天地会历史上的若干问题[C]//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981.
[2]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1:293-319.
[4]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06.
[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邵雍.中国帮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邵雍.中国近代会党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邵雍.中国近现代史专题[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