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客观地评析李鸿章

2013-04-29白真玲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洋务太平军李鸿章

白真玲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怎样向学生讲述李鸿章是教师比较重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为主要依据,就李鸿章参与的一些外交活动、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事件,本着尊重史实的态度,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较为客观、辩证地评价了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 外交 太平军 洋务

一 、引论

李鸿章(1823~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或李合肥,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是晚清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因此,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了解李鸿章是一个教学重点。

世人对李鸿章颇有争议。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他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因割地和赔款引起了国人的义愤,把他视为反面人物。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把他描绘成清廷的鹰犬和卖国贼。许多学生受此影响,对李鸿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为主要依据,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方面向学生全面剖析了李鸿章,使学生能较为客观地评价李鸿章。

二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已长达25年。这个时期,清廷内忧外患,尤其受到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扰。作为朝廷重臣,李鸿章受朝廷委派,进行外交活动,由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有三十多个。

1876年(光绪二年)9月,他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这个条约引发了国人的不满。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苦心创建的北洋水师覆灭,中方战败。次年4月,他又受朝廷委派,在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并赔款两亿两白银。消息传出,举国愤慨,矛头直指李鸿章。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清皇室逃往西安。1901年,李鸿章已是78岁高龄,被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使国家失去了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这些不平等条约确实丧权辱国,令中国人蒙羞。但是,把这些归咎于李鸿章一人,是不客观、不公平的。试想,没有朝廷的授意,他怎么敢擅自作主签订条约。退一步说,假如不是他去签订,清廷也会委派其他人去签订,说不定情况会更糟。

清廷积弱已久,打不过列强,就只好割地赔款求和。李鸿章只是朝廷派去的代表,在忠君思想的支配下,他不敢违背朝廷的旨意,只能在谈判时尽力多争取一些权益,减少一些损失。其实,他在签约后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在临死时,他写了一首诗: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祝君莫作等闲看。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垂危老人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忧患,这难道是一个卖国贼的心迹吗?

在他的外交活动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为废除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鸦片贸易做了不少努力。他在会见世界禁言联盟执行秘书约瑟夫·G·亚历山大时,曾明确表示:“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这种贸易是列强通过战争强加给中国的。”此后不久,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国会通过了禁止鸦片贸易法案。另一件事是他努力为在外国的华工争取权益。他在出访美国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只是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废除排华法案……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不是很为自己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级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时刻心系同胞的伟大情怀。

三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军有两大主力,一是曾国藩的湘军,二是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的淮军采用新式枪炮,曾多次与太平军作战。在同治二至三年(1863~1864年),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基本剿灭了太平军,之后又镇压了捻军。

建国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肯定态度,把农民起义看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举动也成了他的一个人生污点,甚至把他看作一个双手沾满起义军鲜血的刽子手。

但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农民起义视为叛乱,把农民起义军看作是匪寇。李鸿章作为清廷的重臣,在他根本不可能把农民起义军看作义军,把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当作英雄。因此,当朝廷派他去攻打起义军时,他确实是尽心尽力地镇压了太平军。

假如太平天国起义成功,太平军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国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吗?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后,不也称帝了吗?他的生活不也极其荒淫无耻吗?从客观的角度讲,李鸿章是奉朝廷之命与洪秀全的太平军打了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的战争。那么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 李鸿章的洋务活动

李鸿章深刻地感觉到中国之所以受到列强欺侮,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积弱不振,即落后就要挨打。他认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道理,于是大力倡导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推行科学技术和振兴工业,他也亲自动手写了一些介绍工业科技的文章,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

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必须学习外国的语言。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还未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前,他就在上海开设外国语言学馆,相当于现在的外国语学校,培养了一批外语人才。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着手挑选了一批学生去美国留学,之后又陆续选派了一些留学生;光绪元年(1875年),他提请朝廷在各省开设洋学局,创办西式学堂,设置格致测算(数学)、化学、电学、舆图(地理)、火轮机器(机械)、兵法(军事)等学科;同治四年(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光绪七年(1882年),他开设开平矿物商局;光绪八年(1883年),他在上海创办商办织布局,开始用机械生产布匹;同治九年(1870年),他派员进驻日本,筹办与日本通商事宜;光绪六年(1881年),他设立南北杨电报,开办电报业务,同年底提请朝廷开办铁路。在封建皇权专制社会里,李鸿章的这些活动是很可贵的,其目的不正是为了强国吗?

五 、结论

梁启超在写《李鸿章传》时说过:“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再古人,在来者也。”他对李鸿章有所闻、有所见,如实地描写了李鸿章,使后人能客观地评价他。梁启超又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他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孙中山是这样评价李鸿章的:“中铁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毛泽东在评论李鸿章时也感叹说:“水浅而舟大也。”他把李鸿章比作一艘大船,把李鸿章所处的环境比作水,因为水太浅了,所以导致大船难以发挥作用。

就连孙中山、毛泽东都如此评价李鸿章,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不能简单、片面地把李鸿章定为好人或坏人,而应该本着尊重史实的态度,如实地评价李鸿章。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洋务太平军李鸿章
李鸿章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洋务自强》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