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点滴谈
2013-04-29张洪慈
张洪慈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面对学生,还要面对教师。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笔者几年来在教师教育科研和指导学生活动两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培养
几年来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活动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不论是在教科研方面还是在指导学生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点滴积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一)学科教研
在日常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和同科教师一起坚持理论学习和课后反思,同时为活跃教研气氛,不断进行问题征答、相互提问和讨论等活动。如讲到化学平衡时我让教师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催化剂且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若向平衡体系中充入一部分氨气,使压强增大,平衡将如何移动?与原平衡相比氮气的转化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组教师的激烈讨论,有的教师还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去讨论,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共识并深刻感受到了“变通”思维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模式构建
作为教研组长,积极带领化学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并借鉴先进经验,探讨、摸索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初步形成了《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把课本知识设计为激发兴趣、诱思探究、逐步引向深入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计算、思考、小组讨论等活动去探究,并在课堂上展示,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这种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高中化学不同课型公开课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三)引帮带传
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材,我时刻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全程指导,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安排、从布置练习到作业批改、从自习辅导到课外活动,特别是难点问题突破,每一环节中都能耐心指导,耐心解答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保留的发表意见。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学期我都通过公开课为青年教师示范。而且多次听取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不定时的与青年教师交流。通过这些活动,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二、耐心指导学生活动
(一)模型制作
化学中有关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特别是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内容,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形成立体概念,适时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牙签、铁丝、木棍及泥球、土豆、萝卜、橡皮泥等等进行模型制作。如讲到离子晶体时我就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制作一个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课堂上原来认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平均每个这样的立方体中含有几个钠离子?几个氯离子?与每个钠离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通过对自制模型的观察与思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基本上能够顺利解决。学习有机化学时,经常遇到某分子中至少或至多有多少个原子共平面的问题,这对于熟悉模型制作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这样不仅可以顺利给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能力,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探索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最佳方法。因而,在课外活动中实验已成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实验改进、创新设计、疑难探究、方案优化、仪器组装及应用开发等更是学生于探索的问题。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乙醇催化氧化及检验所得乙醛实验的组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主要遇到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获得乙醇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怎样设计效果更好?二是作为催化剂的铜丝作何处理对反应更有利?三是如何收集乙醛?怎样才能减少乙醛的挥发?四是怎样检验乙醛更方便操作?就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一一进行了圆满的解决。我们得出的最佳方案是:取一支带有弯管的单孔塞,支管与放有螺旋状光亮铜丝的硬质管连接,硬质管另一端连有玻璃弯管并插入试管,再将该试管浸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然后往具支试管里注入适量的乙醇,并将其浸入热水,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再用鼓气球通过导管向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使乙醇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进入硬质管开始反应。若想直接检验生成的乙醛,需先向收集乙醛的洁净试管中注入新制银氨溶液,再把烧杯中冷水换为热水即可。
2.一些疑难问题的实验探究:有一次我上课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当时我怕课前制备的二氧化硫逸散,就用橡皮塞塞紧集气瓶,不料倒立在水槽中打开橡皮塞后,由于瓶内压强突然减小,橡皮塞又塞在了集气瓶口,而且不论怎样用力也打不开了,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课下解决。学生兴趣很高,都积极想办法,有的说用锥子挑出来,有的说加热,最后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想出一个绝好的办法,就是用一次性注射针管穿过橡皮塞卸下针头即可进气,一试效果很好。
3.洗气瓶装置的应用开发:洗气瓶是重要的气体净化装置,使用时进气管需插入液面下,而出气管以刚刚露出塞子为宜,除此外还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呢?课外小组的学生对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通过实验又发现了另外五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可用作排空气集气瓶,若从长管进气则为向上排空气法,若从短管进气则为向下排空气法;二是可用作贮气瓶(或排液集气瓶)此时应从短管进气,长管为液体出口;三是可用作气体发生器,在长管处接一漏斗,以便加入液体,瓶内装另一试剂,短管为出气管,如可用于制氢气、二氧化碳等;四是可用作安全瓶,在制取需加热且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时,往往因操作不慎会导致水回流到热的反应器而破裂,此时将短管与气体发生器连接作为进气管,长管为出气管,则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三)知识延扩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必会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做好深入探究,为学生学活学透指明方向,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辩论、不迷信权威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知识的增长点、学生的兴奋点,注重搜集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养成了敢想、敢说、勇于探索、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化学。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