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潘天寿中国画特征
2013-04-29建增录
建增录
摘 要:主要讲了潘天寿中国画独立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应用价值,为现代中国画艺术创作提供借鉴意见。
关键词:独立;民族性;情韵;意境
每位国画大师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彰显个人特色。然而一代大师潘天寿的作品我情有独钟,他的作品从艺术创作的构思上拉开了与其他作品的距离,用中国画独有的民族性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位置;很好地继承和汲取了中国画传统审美观念和构思意境。现代绘画中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想标新立异、显示个性。把中国画的精髓没有深刻认识和继承,不是不变的继承,就是变化的面目皆非,而潘天寿的作品从传统的艺术特征上去分析,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从来都是以线描作为主要手段,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无处看不到用线的影子,经过上千年的延续,直到现今,形成了中国画高度明确概括的线条美,这在人类绘画史上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各种线条的运用在绘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2.中国绘画又是中国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诗歌、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在画面上的综合表现。
3.中国绘画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非常注重作品内在的情韵、意境、格趣。
4.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纵览潘天寿的作品,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一代大师的绘画特征,就以上几点说一下我对大师的认识。
一、线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线的运用从原始社会起就一直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加之中国书法用笔与绘画的相似性,对线的关注也备受重视。
潘天寿的作品中线的变化非常丰富多样,大师的作品涉猎范围题材比较全面,包括鹰、荷、松、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在线的运用上变化很多,中国画用线的方法多体现在勾勒法、皴法、点法、晕染法,潘天寿的用线在此很有特色,在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浓淡、节奏、实虚变化多端,起笔、运笔、落笔非常讲究,一波三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一片荷叶,几枝干枯的叶柄,它们组合到一起,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时续时断,轻重缓急的变化,笔墨浓淡、干枯,看到不同的形态美。
二、意境、构图
大师擅长花鸟和山水,在构思和布局方面有独到之处,总有出奇制胜的地方,能吸引读者,每幅作品内容不是很多,可表现的大实大虚,一片硕大的荷叶,占据了画面的核心地位,而且叶片多数残缺不全,一半被截在画面之外。荷叶的边缘轮廓一波三折,时而圆润时而残缺,叶片中间还有很多大小不同形态的留白,在一枝突出叶茎上站着一只蜻蜓,正要展翅飞去,浓重的叶面,清新细弱的蜻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偌大的画面是一片空白,在浓黑的叶片和仅有的三两枝叶柄中间,他的题名就镶嵌在其中,最能体现中国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联想。
三、墨色的运用
在很多作品中仅能看到几片叶片、支脉。稀稀疏疏的样子,但是近看一片荷叶,它的变化就非常丰富,浓墨泼出渗透纸张,慢慢地晕染开来,就好像清晨的太阳,冉冉升出海平面,它万丈的金色光芒由远到近到变化一样,紫红、署红、橘红、淡红、金红那样的层次。形态也随着明暗浓淡的变化逐渐清晰起来,一片细致入微、新鲜生动的画面出现了,他把中国画的墨色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使人惊叹。
四、诗、书、画、印的综合应用
在传统绘画中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的内容,又能扩大画面的情韵、意境,四者是缺一不可的。一位老教授曾说:“作画最好先有诗意,然后发生画意,这样的画才能有意境。”
大师的作品很好的发扬中国诗书画的结合,每幅作品都能看到极具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艺术造诣,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每位大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学修养,潘天寿更是一位突出代表,自入村中私塾读书开始。除日常功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入县城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在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经常临摹民间古旧书画,钻研画论。正是由于他不勤奋刻苦,才造就在诗、书、画、印多方面成为非常有成就的一代大师。
潘天寿在有生之年,先后任国立艺专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了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无数个艺术爱好者。他的艺术博采众长,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汲取营养,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多次到杭州总不会忘记去他的博物馆瞻仰。
我们要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不断沿着大师的足迹前进。我们要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传统中寻找精髓和动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来思考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参考文献:
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12.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