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3-04-29刘海凤
刘海凤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渠道。如何抓好这条主渠道呢?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启发”在知识的“衔接点”上,帮助学生实现迁移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连贯性很强,教材的编写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知识的有机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提出启发式问题时应注意:①善于把握知识迁移的方向;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③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④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如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怎么计算?②有200千克的苹果,卖出一部分后还剩下八分之一,求还剩下多少千克?③有200千克的苹果,卖出八分之一,还剩下几分之几?还剩下多少千克?比较②和③这两个问题有哪些异同点?这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为知识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在重点和难点突破上,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每章节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对小学生来说,难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为了较好地调和这对矛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应注意: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启发思维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办法进行分析和推理。如《分数的意义》这一章节中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而单位“1”的抽象性是掌握分数意义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启发和引导学生:①观察。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五幅图形,让学生按顺序说出图中有什么,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②对比。让学生比较图形之间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使单位“1”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比较清晰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事例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
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的起点,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直观材料,既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化抽象为具体的原则,又引导学生把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巧妙地揭示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三、“启发”在关键点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
所谓关键点,是指对整章、整节教材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关键知识。针对这些内容提出问题,就是按照学生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可对理解教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可以省略哪一步;因数百位上的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时,得数的末位应与因数哪一位对齐。
四、“启发”在理解的疑点上,帮助学生理顺知识
疑点是学生认知的困惑处,是教师探究错误原因的依据。在学生学习的疑点处,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启发。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反思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材中只讲了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教师一边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为整数呢?”一边举例说明:“如在计算‘0.312÷0.13时,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31.2÷13=2.4;如果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则计算结果也是312÷130=2.4。通过分析比较后,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得到了解释。虽然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他们就会提出许多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上塘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