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有“毒”
2013-04-29王传涛
王传涛
据媒体报道,上海某时装公司生产的学生服含有有毒物质,其供货“上海浦东三四十家学校”。对此,浦东新区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浦东发布”发消息称,质监部门已经对此进行立案调查,浦东教育部门进行了排查,已经要求采购该公司产品的21所学校通知学生暂停穿着学生服,并将采购的学生服送检验机构检测。
“毒校服”事件,不仅仅让当下许多中小学生感觉恐惧,更让一些穿校服长大的网友心里犯起了嘀咕。许多网友开始对“那些年我们一起穿的校服”吐起了槽:毒不毒的俺不知道,俺就知道我们穿的校服太丑了;许多中学生更是叫屈,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穿着电影《老男孩》里一样的校服,时代进步这么快,只有校服的样式还在原地踏步……
关于校服的种种回忆痛楚,在网上蔓延开来,许多人表示,自己的青葱岁月,都被高价格又丑陋还有毒的校服给毁了。值得庆幸的是,上海“毒校服”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的处理态度不可谓不积极,处理的方式也不可谓不得当。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既公布了欧霞公司所提供校服的21所学校名单,暂停学生穿着校服,也叫停了涉事生产企业。这些做法都值得肯定。
可是,倘若校服真的只有“毒”这一个隐患,倒也不至于让广大网友产生“毁童年”的感觉。叫停企业生产容易,让孩子们暂时不穿校服容易,甚至是平息“毒校服”事件也并不难,问题是,那些毁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毒校服”和“校服之毒”,能够从此在校园中得到根治吗?
先数数“校服之毒”吧。一者,我们的校服被称为“世界上最丑的校服”,看了韩剧美剧,才知道校服可以如此美观,如此大方,退一步说,美观也可以放在其次,大小胖瘦总得合身吧,可这仍然是奢望。亲身经历是,笔者初中时的校服就曾让母亲私改过多次。至于穿到身上的效果,不丑才奇怪。二者,校服里从来不缺少强买强卖,价格几乎没有透明过,成本几乎没有公开过,家长和学生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对校服讨价还价的权利,更没有货比三家的权利,校服定下来,你是穿也得穿不穿也得穿。
校服无国标,校服生产企业也没有准入门槛,所有的采购、订制都来源于教育权力和当事官员的主动干预,在校服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校服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的公益产品,本身缺少了太多太多的规范,也缺少了太多太多的自律。加之教育权力没有得到约束,学生的权利没有得到伸张,垄断肆虐,自肥横行,学生们穿的校服就像牛奶掺入了三聚氰胺一样“百毒缠身”。
小时候老师讲,校服是纯洁的,校服里没有高低贵贱,穿上校服的学生没有差别。这些都是校服的作用。可是,现在从“毒校服”和“校服之毒”看来,校服背后从来都不缺少猫腻。而权力的垄断就是最大的“校服之毒”。
校车事故频发,倒逼出了《校车安全条例》的出台,关于校车的种种规范也正在搬上桌面。而与每一位学生密切相关的另一件公益产品——校服,不能再如此“受冷落”下去了。校服需要国标,校服生产企业需要有准入标准,校服的定制需要公开招标,校服还需要足够漂亮,更要足够安全。要做到这些,既需要教育部门及时立制,也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更需要教育权力得到约束。只有这样,校服才不至于“毁童年”。
延伸阅读
看别国如何“做”校服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学生每天上课都要穿校服,但是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家长必须从学校购买。通常学校提供的校服价格比较贵,但卫生状况和质量都经得起严格审查,符合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要求。除了直接从学校购买校服,澳大利亚的学校也鼓励家长自行为孩子购买或制作校服,家长可以按照学校提供的式样,直接去制服店购买成衣,或者选择上好的布料找裁缝自行剪裁。
@韩国:在韩国,校服已作为成衣的一个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目前,韩国校服的生产销售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且具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在这种商业化竞争背景下,韩国校服利用市场强大的调节作用和淘汰机制,让校服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在自由市场的推动下,校服甚至形成特有的高端品牌,逐渐进入质优、物美、价廉的良性循环,既保障了质量,还会有设计感。
@日本:日本从幼儿园起就有园服,公立的小学没有校服,私立的小学和中学都要穿校服。校服一般由校方委托专门厂家设计制作,因为校服一旦定型就多年不变,所以校方和厂商的合作关系也比较稳定。如今,日本大量产品在海外生产,但校服却是日本国产的,有的日本大型校服生产企业甚至完全不录用外国员工,这在大型服装企业中并不多见,原因是他们非常注重技术培训和品质,认为采用本国熟练员工更有利于技术的传承和保证产品的质量。
@英国:英国各中学校服通常是由学校统一定制,由于只有这项费用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担负,因此校服的价格较高,一般需几十英镑。尽管如此,多数家长仍愿意为孩子购买校服,原因是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喜欢互相模仿,又紧贴时装潮流,追捧新款服装。假如不规定穿校服上学,父母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为子女上学的服装操心。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一些拥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服装品牌正是由校服起步的。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