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农村学生的写作源泉

2013-04-29李毅

新课程学习·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素材农村学校

李毅

摘 要: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包罗万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都属此类范畴。农村学生对其耳熟能详,是他们写作最好的素材。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摘取写作题材,不但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能使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乡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以此为切入点打开学生的写作源泉,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乡土文化;写作;素材;农村学校

一、从乡土文化中挖掘写作题材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特定的乡土风情民俗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这种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就生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情结。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从骨子里熟悉这一切,热爱这一切,他们为家乡的美丽风光而陶醉,为家乡声名远扬的土特产而自豪,为家乡的特色节日而快乐,为家乡的变化发展而欣慰,对于他们书本不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乡村生活才是他们最好的书本。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这本书,产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那么如何把这些丰富的乡土文化整合成学生易于摘取的写作素材呢?笔者从下面几点入手:

1.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婚丧习俗

笔者面对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壮族、汉族,在他们的家乡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婚丧习俗。为了收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众文化题材。笔者特定一个月专门训练此类内容的写作。在每次写作之前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家乡的特色或感受。如春节,二月初二(祭土地公)、三月三、清明节(扫墓)、五月初五(端午节吃凉粽)、六月初八(做糍粑)、七月七(鬼节烧纸鞋)、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九月九(重阳节蒸糯米)等。有些学生从节日的特色做法去讲,如有个学生讲鬼节:“晚饭前,妈妈就在供桌前摆上鲜艳的纸鞋,剪好五色的纸衣服,弄好后全部烧成灰并倒入茶水拌成泥浆,然后用粽子叶包好,在它上面插上香及香烛,让我用筛子托着,并吩咐弟弟帮忙撑伞给遮住,放入村头的池塘,表示送走了祖先。”有的学生则从“吃”的方面去讲,如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吃法多样,可拌葱花炒,可和绿豆蒸,可蘸作料吃,还可作为节日待客、送客的礼物等。而婚丧习俗会讲得别有地方特色。一学生讲到了她们村嫁女儿的习俗:“我们村女儿出嫁的前一夜,要先招来最好的姐妹共进晚餐并让她们陪宿一晚。那一晚她们很兴奋,边聊天,边嗑瓜子,边吃糖饼等度过。第二天一大早,新娘子吃完早餐后由好姐妹们陪同到镇上的美容店化妆,妆化好后,一群陪同的姐妹和新娘美滋滋地回到家,然后回到自己的闺房等待着新郎的到来。新郎官到新娘家门口,由陪同新郎官的伴郎在新娘家口念上四句好听的顺口溜,后经过新娘家的亲戚同意,新郎官及迎亲的队伍方能进入新娘家的客厅就座,等待吉辰的到来,在等待过程中,由新娘家一个有声望的婶娘对陪嫁妆进行清点,期间常引来一片赞叹声和欢笑声,新娘子也不能鲁莽地出去见面,要躲在房间里,站在床上,表示以后高他一截,不受他欺负。时辰一到,新娘子由自己的姑妈或婶娘接出房间,并在腰间系上一条红腰带,表示封身不让鬼附身,并与新郎官拜自家的祖先,做完一切后,亲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把新娘送出家门。”如此一来,不但使得学生们的口才和胆识得到了锻炼,而且由于大学写作之前都掏出了肚子里的见闻,使即使是“胸无半点墨”的学生也得到资源共享,写起文章来也更顺手。

2.叙家乡的土特产

由于本地的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当地的土特产非常丰富,有些特产还声名远扬,如本地的西瓜、黑甘蔗、辣椒、豆角等,因为质量好,种植广,每年都江堰市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大量客商前来收购。特别是西瓜季节,不管是收购市场还是各个村落都会热闹非凡,人们奔走相告,收瓜、摘瓜、卖瓜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场景、人事,每天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过无数遍。假如随便找当地一名学生来谈话,他可能会一言不发。但如果你要问他家乡都种些什么,怎样种,如何管理、收获,好坏在哪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说。他们能背出西瓜的名称,什么金美人、黑美人、新红宝、无子瓜、花皮西瓜、小麒麟等。也知道黑甘蔗如何种植,如何去管理,它的色泽才好看,如何施肥才会甜,清楚这些东西的收获给他们生活带来了什么。从中体验到酸甜苦辣就是他们成长的一笔财富。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灾年》有这样一段:“那年大雨浸泡了地里的西瓜和辣椒,几乎一无所获。在摘收的那一段时间,别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家却被一股压抑、沉闷的阴霾笼罩着。爹妈可怜巴巴地看着别人喜笑颜开,脸上布满了阴云,唉声叹气地盘算着我们的学费和爷爷的病。爸爸原本就粗糙的手看起来更干枯了。妈妈前额的皱纹不知不觉中又增加了几条,她的眼袋凸出,眼睛却承载了明显的失落。看到父母无助的眼神,我的鼻子酸酸的。我鼓足勇气走到爸爸跟前说:‘爸,别难过,我不读书了,回来帮你们干活。爸惊讶地看着我,久久,他黑瘦的脸庞竟滑落下一滴眼泪。”这里写得真实感人。可见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写自己身边的东西,更易达到预期效果。

3.描家乡的风光,变迁,话村中的人事

家乡是每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能信手拈来。长期沉浸于如此熟悉、如此丰富的生活环境中,却不能为写作时所用。原因有几点,第一,平时缺少细致的观察。第二,越熟悉的东西越不在意。第三,范围太广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往往错过了最拿手的材料,不得不以其他材料拼凑,结果言之空泛或流水账。为了挖掘这一块素材,笔者利用一段时间让学生实行课前10分钟“话家乡”演讲。家乡的大小事情、山野风光都可拿来讲。大事,如文明村建设,修路,增添娱乐设施等等。碎事,如邻里互助,婆媳吵架,浪子回头等,可表达欣喜赞美之情,也可抒发遗憾伤心之感……

二、如何把乡土作文写得丰盈而充实

乡土素材零散而杂乱,如何把其整合成文,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需要老师的一些技巧指导。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细节描写

农家里的很多人、事本来就很平凡。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往往是就事认事,讲完事情的大概框架就没东西写了,如何绞尽脑汁也凑不够写作的字数要求,挤出来的内容也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如果会运用细节描写,效果就大不一样。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具体、深入的描写。它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因而鼓励学生平时用心观察别人的言行动作、事物的发展动态,是写好细节描写的保证。如看猜拳、下棋、观老人缝衣,商贩吆喝,小孩骑车,爸爸犁地,妈妈包粽子等。写作时适当通过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等手法把这些本来用一词、一句可以写完的人事、场景细描成一段生动的文字。既可以填补文章的枯燥生硬,又可以把数很快地增加起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2.注重情感融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在写事、描景中穿插人物细腻的情感往往能摄人心魄,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一篇文章描写事,如果没有人的情感融入,就犹如一片干涸的沙漠,失去灵性,索然无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鼓励学生带着真情去写作,使其逐渐学会融情入文,让情感从一些凡人小事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才能真正写出“我手写我心”的感人文章。如下面的习作《童年》中的片段“小时候,奶奶爱牵着我的手走在田间小路上,任由春风吹拂,凉爽宜人。那时候的稻田是一望无际的青黄一片,奶奶最喜欢……”此段,作者以小时候乡间生活的一幕,从简单的景物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童年、对奶奶的怀念,感情真挚而自然。因此,好文章不能离“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风俗习惯,特产风物,家乡人景等,正如一股股清泉日夜不息,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我们要为学生打开一个切口,让此泉成为学生笔下的欢乐音符,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余绍宋.龙游县志.雨丝出版社,1999-08.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苏圩

镇中)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素材农村学校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素材与广播电视之节目关系探讨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